3月23日安徽医科大学联合相关单位在合肥发布体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介绍了其研发情况、功能优势,分析了我国肥胖现状,并提及该助手的应用前景和研发团队后续计划。
3月23日,一场关于体重管理的新变革在合肥拉开帷幕。安徽医科大学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健康科技企业,共同发布了一款名为“减单”的体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这一创新成果,旨在借助先进的AI技术,提升减重的个性化干预质量和诊疗效率。
据深入了解,此次发布的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是安徽医科大学等联合科研团队的心血结晶。团队运用了国内外多个先进的AI大模型技术,并且结合了超过40万名肥胖相关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数据,经过反复不断地训练才最终成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郑雪瑛博士分享了减重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作为减重医生,我们在工作中有不少痛点。就拿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础信息、患病史、肥胖史、饮食偏好等情况来说,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约1个小时。”不过,现在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通过患者与“减单”互动生成结构化健康档案,医生能够在短短30秒内快速掌握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画像。
“减单”的功能十分强大。用户只需拍照上传每餐食物,大模型智能助手就能自动识别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再结合用户的健康档案,生成个性化的评价和膳食指导建议。在发布现场,研发团队通过演示“减单”的多个应用场景,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它的便捷与实用。
当前,我国肥胖问题形势严峻。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而且这些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翁建平介绍,AI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结合专业化医生的人工支持,能够实现对肥胖人群“千人千策”式的个性化干预。这将帮助老百姓从传统的“被动治疗”模式转向更加积极的“主动预防”模式。下一步,研发团队将继续对“减单”的功能进行优化,并致力于将其推广,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惠及我国更多的肥胖相关慢性疾病患者。
本文介绍了安徽医科大学联合发布的体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阐述了其研发背景、功能特点,指出我国肥胖问题的严峻形势,强调了“减单”能实现个性化干预、助力人们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研发团队后续还将优化推广,有望为肥胖相关慢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