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明代祠堂“遇劫”,重修规范引质疑!

本文围绕江西宜春一座五百多年前建成的明代祠堂被拆一事展开,介绍了现场情况、工作人员说法、村民修缮目的,同时呈现了苏先生对重修规范性的质疑,以及记者后续的采访情况。

在3月22日,有博主对外曝光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位于江西宜春的一座建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代祠堂被拆。

博主在发布的帖子里附上了现场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一辆挖掘机静静地停在祠堂前,而原本祠堂厅堂所在的地方疑似已经被夷为平地,现场一片凌乱,各种杂物堆积,让人不免心生惋惜。

五百多年明代祠堂“遇劫”,重修规范引质疑!

隆德堂原址疑被夷为平地。图/受访者提供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祠堂历经岁月沧桑,从明朝一直到清朝,再到建国之后,都陆陆续续进行过很多次修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抗日战争期间,这座祠堂还不幸挨过两发炮弹。工作人员提到:“说是说成化年间建成的,不过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东西是成化年间的就很难说清楚了,可能就只有几根木头是那个年代留存下来的。”

工作人员还透露,龙城村是当地较大的村落,村里的人都特别爱面子。此次对祠堂进行修缮,村民们就是为了把祠堂修建得更好一些,也是出于一种对村子荣誉的维护。不过,工作人员对博主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博主没有到现场进行调研,甚至“都没打电话来问一下”,就妄下断言,这让他们陷入了很被动的局面。

目前,江西省文旅厅和省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已经赶到了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可能村民在修缮时使用的材料等方面没有那么严谨。”不过,相关部门已经安排了专家进行指导,帮助村民进一步完善修缮工作。

五百多年明代祠堂“遇劫”,重修规范引质疑!

“三进”左右两边墙体嵌了两块成化石碑。图/受访者提供

然而,苏先生仍然对此次重修的规范性提出了质疑。他发现,从祠堂中被搬出的老木料随意堆放在外面,既没有进行编码,也没有设置顶棚来防止被雨水淋坏。苏先生还专门让朋友在现场寻找“斗拱”,但最终也没找到。

苏先生对此十分担心,他提出:“这样的重修方式,修完之后老料究竟还能够留存多少,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又能够保留多少呢?”

五百多年明代祠堂“遇劫”,重修规范引质疑!

隆恩堂中的“斗拱”。图/受访者提供(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针对苏先生提出的质疑,记者再次致电建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专业的问题需要咨询江西省文旅厅和省文物管理处来回答。记者随后尝试联系龙城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但截至发稿前,并未获得回复。

江西宜春一座五百多年明代祠堂被拆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博主曝光现场情况,工作人员解释村民修缮原因及当前安排,苏先生质疑重修规范性,记者多方采访未得到完整回应。该事件凸显了在文物修缮过程中,既要考虑村民意愿和实际需求,也要注重规范操作以保护历史文化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139.html

(0)
maureenmaureen
上一篇 2025-03-24
下一篇 2025-03-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