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新疆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传入新疆的历史,在新疆基层的落地生根,以及在新疆的薪火相传等方面,展现了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的独特魅力和蓬勃发展态势。
近日,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内,一场充满韵味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十几名秦腔爱好者自发聚集于此,声情并茂地表演着《探窑》《华亭相会》等经典唱段。那悠扬婉转的秦音秦韵,如同磁石一般,不断地吸引着路过的市民停下脚步,围观聆听,沉浸在这古老戏曲的独特魅力之中。
秦腔,作为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甘肃、陕西一带,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因其周代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而得名。2006 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彰显了它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新疆,一直流传着“三天不看秦腔戏,干活走路没力气”的说法,这足以说明秦腔在这片土地上深受民众喜爱。
秦腔传入新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那时,包括秦腔在内的多种剧种就踏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而说起秦腔在新疆的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是绕不开的重要存在。
秦腔在新疆落地生根。兵团猛进秦剧团供图
资料记载,1949 年 4 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师长程悦长批准,陕西省周至县大圩镇的一批青年人参军。1950 年,这批战士随军进疆,其中部分人加入了秦腔剧团,当时剧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政治部猛进秦剧团,后来更名为兵团猛进秦剧团。
秦腔传入新疆后,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保留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兼容新疆本土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实现了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据统计,仅在 1956 年至 1966 年期间,该团平均每年演出 400 多场,代表剧目多达 300 多部,涵盖了《骑上驴儿上北京》《江姐》等传统戏、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2014 年,由新疆兵团申报的传统戏剧项目——秦腔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 年,兵团猛进秦剧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陕西、甘肃一带居民到新疆兵团创业、安家,秦腔这一剧种也陆续被带到了基层团场。袁月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出生在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家庭,1994 年从甘肃宕昌来到 150 团种植大棚。“父母都喜欢秦腔,常带我一起去看。”袁月林回忆道。闲暇时,他喜欢看戏曲频道,尤其是看到秦腔时,总会忍不住模仿,甚至在大棚干活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唱上几嗓子。
“光会唱也不行,还需要乐器配合,我就去请教会秦腔乐器的老师,还通过网上视频学习。”出于对秦腔的热爱,袁月林逐步从一名戏曲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专业的秦腔表演者。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一些致力于秦腔传承的民间组织在新疆基层应运而生。“在大家提议下,我们自发成立了驼铃秦腔队。”被推举为队长的袁月林说,每当农闲时,当地戏迷们就聚在一起切磋技艺。在驼铃秦腔队,袁月林负责教唱和编排节目,“我们经常和周边县市、团场的秦腔爱好者交流学习。”在 150 团的支持下,驼铃秦腔队经常在广场和职工活动中心为居民表演秦腔。队员也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至 30 多人,戏服、道具、乐器也在不断完善。
兵团猛进秦剧团在 150 团设立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资料图)欧阳勇胜 摄
2022 年 1 月,兵团猛进秦剧团在 150 团设立新疆秦腔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希望团场通过这一平台,引导秦腔爱好者系统地对秦腔进行传承推广。”兵团猛进秦剧团非遗办主任王永吉表示。
“兵团成立 60 周年之时,我曾作为一名配角,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于魁智同台演出。在庆祝兵团成立 70 周年文艺晚会上,我有幸作为领唱站在舞台中央,展示传统戏曲在兵团的传承和发展。”回忆起过往,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出队副队长宁辉感慨万千。近年来,兵团猛进秦剧团创作了多部新疆兵团题材的剧目。以援疆干部丁憬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现代秦剧《在绿色原野上》,每每演出时都会深深感染台下观众。
2006 年从陕西到新疆参加工作的宁辉,在塑造更多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不断帮助更多演员提高技艺。“戏曲演员需要一板一眼、一行一止、一字一句地去教,通过口传心授把传统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
汇报演出。兵团猛进秦剧团供图
兵团猛进秦剧团每年都会组织多场汇报演出。演出期间,该团的骨干演员会针对基层青年演员存在的短板进行讲解和示范。近年来,新疆兵团通过“送文化下基层”、举办校园戏曲文化节、邀请名家授课等方式,将传统戏曲传承与民众生活相结合,让民众近距离感受秦腔的魅力。“通过秦腔传统戏曲排练和汇报演出,可提升基层青年演员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角色塑造能力。”兵团猛进秦剧团副团长张斌说,基层演员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还能够带动更多基层演员、群众学习和传承秦腔。
本文详细阐述了秦腔在新疆的发展脉络,从传入历史到在基层的落地生根,再到如今的薪火相传。秦腔在新疆不仅保留了自身特色,还融合了当地文化,通过专业剧团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传承与创新,让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焕发出新的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