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满族旗袍匠人:用百日时光绣出东方绮梦,从一针一线到AI融合,吉林旗袍匠人的东方美学之路

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秋近30年来专注手工缝制满族旗袍并传承其制作技艺的故事。介绍了满族旗袍的制作工艺、陈玉秋的作品以及她将旗袍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成果,还提及她入选非遗传承人名单后对非遗传承的努力,以及其女儿将AI技术应用于旗袍设计的新尝试。

在吉林市,有这样一间特别的工作室,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旗袍,布料也堆积如山。57岁的陈玉秋就在这里,她正手持纤细的钢针,专注地将金线埋入织锦之中。眼前这件蓝底白花的织锦缎旗袍,看上去通体不见“针迹”,然而谁能想到,缝制这样一件旗袍,需要数万针。

陈玉秋在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工作,她可是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30年的时光里,她心无旁骛,只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手工缝制满族旗袍,并且努力传承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吉林市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民族服饰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满族旗袍有个独特的讲究,叫做“十八道镶滚”,也就是在衣料主体“镶”上颜色和纹绣各异的布料。

吉林满族旗袍匠人:用百日时光绣出东方绮梦,从一针一线到AI融合,吉林旗袍匠人的东方美学之路

瞧,陈玉秋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着,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苍雁 摄)

陈玉秋介绍说:“镶边一层叠着一层,见缝不见针。”其制作工艺主要采用中国服饰独有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还大量运用隐形针法。这独特的工艺,正是她缝制旗袍的灵魂所在。

制作一件完美的满族旗袍,那可是个大工程。从绸缎的精心选择,到精确的裁剪,再到细致的行针走线,还有领口袖口处的精美装饰,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30年的时间里,陈玉秋也仅仅完成了百余件作品,平均算下来,差不多百日才能完成一件。

在陈玉秋的心中,旗袍是会说话的。她有一件得意之作,是一件以中国龙为纹样、镶滚十八道金边的蓝色缎面旗袍。这件旗袍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一个多月,东方韵味十足。在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展出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众多外国宾客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围观。

近年来,中国东北冰雪游不断升温,陈玉秋的家乡吉林市凭借独特的冰雪资源,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在这个过程中,陈玉秋也应“粉丝”的要求,将旗袍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中,以此推广家乡文化。由她设计的“旗开得胜”系列文创产品、袖珍旗袍等迅速“出圈”,每年雪季都供不应求。

吉林满族旗袍匠人:用百日时光绣出东方绮梦,从一针一线到AI融合,吉林旗袍匠人的东方美学之路

看,陈玉秋正在工作室里认真地挑选布料。(苍雁 摄)

今年初,有逾40位印尼游客来到吉林,他们还专程到陈玉秋的工作室,感受满族旗袍的独特魅力。这些游客选购了百余个“冰雪奇缘”旗袍文创作品。一位印尼青年轻触衣襟,在感受到隐形针脚的瞬间,不禁惊叹道:“像雪花落进江水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陈玉秋光荣地位列其中。

如今,陈玉秋大部分时间都把工作重心放在非遗传承上。她会在博物馆、学校等场所展示这门技艺。在吉林省的十几所大中专院校中,陈玉秋的“非遗课”都特别受欢迎。

她35岁的女儿王艺霖也自幼学习这门技艺,现在正计划将AI技术用于旗袍设计中,制作符合满族文化的纹样。同时,还打算利用3D建模技术模拟旗袍立体裁剪效果,开发虚拟试穿程序。

陈玉秋对传统技艺与AI算法的结合十分乐见,她表示:“这可以让非遗‘年轻’起来,也有助于让世界感受这份东方之美。”

本文介绍了吉林满族旗袍匠人陈玉秋近30年专注手工缝制满族旗袍及传承技艺的事迹,包括满族旗袍独特的制作工艺、她的精美作品、旗袍文创产品的成功,以及入选非遗传承人后的传承工作。同时提到其女儿将AI技术融入旗袍设计的新尝试,展现了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有助于让东方之美走向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856.html

(0)
maureenmaureen
上一篇 2025-03-22
下一篇 2025-03-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