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交响乐团的“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展开,介绍了该项目的内容、意义、发展历程以及对音乐推广的作用,并探讨了其对“新人新作”推广的借鉴意义。
为音乐聆听做好充分准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或许正是上海交响乐团自2015年3月开设“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并持之以恒坚持了十年的内在缘由。
作为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体演出项目之一,3月30日晚,指挥大师帕沃·雅尔维将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倾情演绎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等经典作品。而在音乐会前夕,由上海交响乐团精心策划的新一期《有准备的聆听》即将在乐团微信公众号上线。青年音乐学者张菲儿将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详细讲述《彼得鲁什卡》的诞生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精妙的创作技法。对于众多即将欣赏这场音乐会的观众来说,这就如同拥有了一本有声的节目册。在踏入音乐厅之前,通过这样专业的导赏,提前了解即将上演的作品,为聆听做好充分准备,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上海交响乐团自2015年3月起就开设了“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并能坚持长达十年之久。
回想起我与“有准备的聆听”的初次相遇,那是在十年前的春天。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新音乐厅刚刚投入使用不久,乐团也随之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举措。我从乐团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他们即将推出一个名为“有准备的聆听”的全新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在一些重要的音乐会开演前增设现场导赏环节,而对于一些系列性或专题性的演出,还会专门设置专场导赏。这无疑是一项有利于古典音乐普及和推广,能够有效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的好事、实事,值得大力支持。于是,我当即接下了那个乐季中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两场音乐会前的“有准备的聆听”工作,由此开启了我与这项活动长达十年的不解之缘。
过去,阅读音乐会节目册是大多数观众了解相关场次演出内容最为便捷的途径。每当来到剧院,细心的观众总会先购买或领取一本节目册,然后坐下仔细预习将要上演的作品。然而,我时常会听到身边一些虽然对观演充满热情,但平日较少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抱怨”:仅仅阅读节目册上的介绍文字,这种“自习”方式似乎效果不佳,很难让他们对相应的作品有直接的认知,而且一些专业术语也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有些节目册看似装帧精美、售价昂贵,但其中真正涉及作品介绍的部分却十分敷衍,甚至存在不少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交响乐团精心策划的“有准备的聆听”便成为了大家了解观演内容的一个全新且优质的途径。
通常情况下,设置在音乐会开始前的“有准备的聆听”每次时长大约为40分钟。在这期间,主讲人会通过专业的导赏,并结合播放相关作品的音像资料,让观众对即将欣赏的演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仅仅从节目册上获取文字信息相比,这种方式显然更加直观生动,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不过,它毕竟不同于专题讲座。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或着重对音乐会中的某一部作品进行深入导赏,或围绕整场演出曲目之间的关联展开讲解,又或是讲述其中某部作品对于相应乐团、艺术家的重要意义,从而尽可能地将一场演出的核心信息在短时间内准确传递给观众,这对导赏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016年初,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双重身份,带领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了两场令人难以忘怀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在为那次演出所做的“有准备的聆听”中,考虑到这是一支擅长演绎歌剧的乐团,我便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与其歌剧之间的种种联系和相互影响作为导赏的重点,希望能让观众在稍后的音乐会中更深刻地感受这些协奏曲中与歌剧相似的音乐形象。2017年,在丹尼尔·哈丁执棒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前的“有准备的聆听”中,我则根据两场演出各自的重点曲目,回顾了马勒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在该团历史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前不久,在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与钢琴家格罗尔德·胡贝尔带来的舒曼艺术歌曲音乐会前,担任那期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导赏的复旦大学德文系姜林静副教授,从自己多年来对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之间交互关系的研究角度出发,带领大家感受不同文本如何通过舒曼的创作被重新构建成新的整体,为乐迷们了解这些艺术歌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乐团和艺术家将上海作为他们中国之行的首选之地,甚至是唯一一站。很显然,他们都被这座城市日益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观演氛围所吸引。而在这背后,像上海交响乐团“有准备的聆听”这样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爱乐者群体、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公益活动,无疑功不可没。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准备的聆听”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现场导赏发展到如今的线上导赏,从每期只聚焦一场演出到现在一次集结多场演出的亮点,从最初的40分钟时长浓缩到目前每期大约15分钟。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一直在不断顺应观众的成长和需求而进行转变,但它推广经典音乐、培育观众群体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成为了面向市民的又一优质美育课堂。在这座繁荣的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能够与“有准备的聆听”相伴十年,这份幸运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目前,正值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期间。如果说经典作品的推广已经随着“有准备的聆听”等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类似的导赏对于“新人新作”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毕竟,当大部分观众面对一部首演作品时,他们更渴望能遇到一位能够为他们指明欣赏方向的良师。因此,如何借鉴“有准备的聆听”的成功经验,在新作演出前开展导赏活动,或者加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让真正优秀的新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让它们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从而诞生更多像《梁祝》《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样久演不衰、深入人心的佳作,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上海交响乐团“有准备的聆听”项目,阐述其开设原因、发展变化、导赏方式及实际案例,肯定其对培养爱乐群体、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的作用,最后提出借鉴该项目经验推广“新人新作”的思考,体现了其在音乐普及与推广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