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电影创作的“长期主义”展开,探讨了其在电影产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电影行业面临的资本问题,提出通过宏观管理层和中微观投资方共同努力培育耐心资本,以实现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我接连阅读了几篇探讨坚持电影创作“长期主义”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均以近期在影坛备受瞩目的几部优秀作品为例,深入剖析了在当下快餐娱乐如洪流般席卷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创作者锲而不舍、专注深耕创作对于电影生产的重大意义。其中,诸如“‘长期主义’才是文艺创作应秉持的基本态度,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荡涤、评论的冲刷,能够最终转化为长线消费产品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它是这个时代理想主义者闪耀的光芒,也是重启中国电影未来之门的关键所在”等观点,着实让我深感认同。
长期主义原本是投资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如今将其引入电影创作领域,旨在强调电影作品应注重持久价值和长尾效应,创作者要专注于艺术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沉淀,努力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得平衡。这对于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电影行业常常面临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商业收益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冲突。坚持并实现长期主义,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坚守初心,还需要遴选和培育一批具备耐心的资本。这是因为电影生产不仅资金需求巨大,制作和回报周期漫长,而且还具有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只有在耐心资本的辅助和支持下,电影生产的长期主义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自上世纪90年代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实现了投资的多元化,这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生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资本的持续供应。随着生产体制的多元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显著扩大了投融资主体的范围。然而,资本始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在电影生产和传播处于顺周期时,由于有利可图,资本往往会表现得异常亢奋和踊跃。近些年来,一些类型电影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与资本在背后的助推和加持是密不可分的。
毋庸置疑,资本的积累和使用对电影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资本的过度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类型电影生产的相对过剩,加速了这些类型电影从兴盛走向衰弱的周期。因此,加强对资本的引导和调控成为了电影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一时期,有关方面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对于其他产业,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对于电影资本,我认为这种倡导是十分必要的。“资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如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避免资本对创作的裹挟和误导,建立一个既充满充分竞争又更加规范有序、较为完备成熟的电影市场,切实保障国家意志、时代声音、人民欲求的表达,始终是一个现实且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实际上,设置“红绿灯”并非是要为难资本或阻碍资本增值,而是为了防止资本的过度支配和裹挟,从而更好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全生产要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让全产业链和微观主体更具活力。在资本表现谨慎、电影融资愈发困难的复杂环境下,提出并解决好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艰巨。
从宏观层面来看,管理层需要展现出更多的勇气,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推动电影行业产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夯实电影再生产的基础,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真正将预期管理和培育耐心资本摆在重要位置。除了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外,还应从建设开放型生产体系入手,大力吸引和稳定资本,推动各种要素充分自由流动,不断完善电影资本融投资的机制体制,使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资本总体格局。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这些都有助于耐心资本的生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细化这些措施,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与电影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例如,国家电影局与若干国有大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哪吒》系列的制作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这部动画片历经10年的打磨,最终成为一部在国际国内都产生巨大影响的顶级佳作。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影视行业的融资生态仍不容乐观。融资渠道单一、行业信息不透明、融资过程艰难等问题时有发生,即使是一些知名团队也难以幸免,青年导演面临的困难则更为突出。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培育耐心资本,宏观层面的政策、环境、管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和推进。
从中微观层面来看,投资方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和自律。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追求市场效益本就是资本的首要目标。因此,一旦出现票房成功的电影类型,投资方往往会跟进制作,以扩大市场份额、吸引观众,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本收益。这是由资本的性质及其相应的机制所决定的,本身无可厚非。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在竞争的市场上,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非坏事,“每个人为了改善自身状况而做出的自然努力”是所有政治、经济和道德体系的基础。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热钱”大多已远离传统电影赛道,电影行业面临着融资难、上项目难、观众持续流失、影院维持艰难等诸多困境。整个行业已进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殊时期。要使全行业走出当前的困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齐心协力、相互支持。而资本作为电影生产的源头活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资本的投入,电影生产就无法启动;如果每一项资本都只关注自身利益,忙于赚快钱,电影整体生产水平将难以得到提升。
因此,在新的“危机”与“契机”面前,资本的自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自律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社会和行业的他律很难真正发挥有效作用。为了保障电影产业的正常发展,让更多秉持长期主义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我们呼吁更多的资本成为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是相对于短期投资而言的长期投资资本。它并非短期投资和风险投资,而是着眼于国家电影战略和整体产业发展进行的长期投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长周期的成长性、风险规避性和总体收益性。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电影事业,并且深谙资本市场规律和投资之道的投资家,才能驾驭和壮大耐心资本。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的投资人。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长期主义是电影行业发展的宝贵理念,它不仅仅是一个创作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坚持长期主义、培育耐心资本,仅靠一方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作的发力、政策的调控、管理的加持和环境的优化。只有这样,宏观和中微观层面才能紧密结合,管理者和生产者、投资方和制作方以及产业上中下游的各方才能共同为电影行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围绕电影创作的“长期主义”展开,指出其对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电影行业面临的资本问题,包括资本过度活跃导致类型电影生产过剩等。提出培育耐心资本是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需要宏观管理层加强规范指导、完善机制体制,中微观投资方具备耐心和自律。强调坚持长期主义、培育耐心资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