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成都蓝莓上市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蓝莓在当下市场的情况,包括价格、大小等变化,深入剖析了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如全年生产、优势产区分布,以及科技在蓝莓种植中的关键作用。
在水果的世界里,近期蓝莓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个头更大、价格更优的蓝莓,背后究竟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科技秘密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蓝莓的神秘面纱。
如今,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蓝莓的果香,蓝莓已然上市。
四川,作为蓝莓的优势种植区,在蓝莓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近,水果摊上的蓝莓成为了明星水果,尤其是个头如硬币大小的云南花香蓝莓,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以往,蓝莓通常装在小盒子里按克售卖,而今年,随处可见用塑料小桶装起来按斤卖的场景。一位水果摊主告诉记者:“最贵的90元一斤,果子小一点的60元到75元一斤。”
蓝莓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它味道鲜美,更重要的是它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等营养成分。其中,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视力的功效,因此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蓝莓专家王迅向记者透露,2024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近150万亩,产量近8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随着国内蓝莓种植面积的急速增加,曾经高不可攀的进口蓝莓,如今已变成了老百姓果盘中的常规果品。
1. 全年12个月皆有蓝莓鲜果生产
记者走访成都多家超市和水果店时发现,今年的蓝莓个头明显变大了。一位摊主表示:“这种云南的花香蓝莓个头大,销量好。”除了成堆售卖的蓝莓,老板们还在蓝莓专区摆上了蓝莓盆栽,以此来吸引顾客。
在超市里,125克一盒的蓝莓价格从15元到25元不等。一位选择了125克盒装蓝莓的消费者说:“桶装蓝莓分量太多,按盒卖的一次性能吃完。”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更青睐性价比更高的桶装蓝莓,他们认为“60元一斤的蓝莓更划算”。
王迅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从南到北不同纬度、同一区域不同海拔的气候条件差异,采取设施和露地生产相结合、多品种选择搭配的方式,基本上实现了全年12个月蓝莓鲜果生产的目标。他还提到:“今年蓝莓价格其实是下降了。”几年前,优质蓝莓的价格通常在每斤120元到200元,而现在,优质蓝莓价格最高也就每斤100元左右。
2. 云南、四川成为蓝莓优势产区
王迅指出:“我国蓝莓生产可规划为云南与四川干热河谷地带、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长白山4个‘优势产区’。其中,云南与四川干热河谷地带在低冷温或无冷温需求的常绿品种和避雨基质栽培模式下,使蓝莓果实上市期集中在1至4月,极大降低了我国对南美国家冬季蓝莓果实进口的依赖,该地区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优质蓝莓鲜果的‘最佳优势产区’。”
今年,电商平台上卖得最火的蓝莓当属云南花香蓝莓。这种蓝莓果实蓝中带黑,最大的个头如硬币大小,还带着淡淡的香味,卖相十分招人喜爱。
据王迅介绍,云南花香蓝莓是近年来低冷温或无冷温需求品种的一类,因果实含有浓郁的花香味,被老百姓称为“花香蓝莓”。云南及四川攀西地区种植的蓝莓品种90%为该类品种。这类品种具有果大、硬度高、甜度高、香味浓郁、产量高、早熟等特点,经济价值较高。不过,云南花香蓝莓价格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因为错峰上市,另一方面是由于种植成本较高。
3. 科技赋能实现蓝莓定制种植
蓝莓产量的提高,离不开科技的有力助力。王迅介绍:“目前应用于蓝莓种植的先进农业技术主要包括:新材料避雨棚膜的应用、新型环保栽培基质的应用、工厂化标准化种植模式、水肥精准化供给技术、数字化树体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在云南红河州蓝莓基地现场,一些细节透露出种植方式的不同。基地大棚选择的是专门用于蓝莓基质栽培的新型环保连栋避雨棚;在栽培方面,基地采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方式,通过全自动化的灌溉设施精准控制水肥供给。
四川农业大学蓝莓研究课题组从事蓝莓相关研究近十年。王迅表示:“我们团队目前研发的果实成熟期促早、延后的技术也正在应用推广中。”该团队将蓝莓果实成熟期促早技术应用于攀西地区蓝莓园区,使蓝莓果实成熟期从12月提早至11月初。此外,灰霉病是蓝莓种植中的主要病害,课题组也正致力于蓝莓灰霉病防治技术研发、抗灰霉病品种培育等工作。
如今,平台电商对蓝莓种植提出了大小、果酸酸度等要求。为了实现定制化种植,种植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适宜品种。王迅说:“通过栽培管理技术,以及科学的肥水管理、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控管理,可以提高果实品质、提升商品果率。”不同的园地种植出的品种品质也不同,“同样的品种,在光热条件较好、温差大的地区,糖度更高,在紫外线照射较强的地区,果实的花青素含量更高。”
本文围绕成都蓝莓上市展开,介绍了蓝莓市场现状,包括价格降低、个头增大等情况。阐述了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成果,如实现全年生产、形成优势产区。重点强调了科技在蓝莓种植中的应用,从先进技术到定制化种植,科技助力蓝莓产业不断发展,使蓝莓从高价进口水果变为大众日常果品。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