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医生:跨越医学难关,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林主任的从医故事。他凭借精湛医术为历经20年10次开颅手术仍未切除肿瘤的曾先生成功手术,还在烟雾病诊疗和颅底手术等领域不断突破,展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患者的共情之心。

医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每一次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每一回对看似不可能的超越,其背后都饱含着临床医生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以及始终如一的坚守。

在这个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像王林主任这样的破壁者。他们无畏地打破技术的重重壁垒,勇敢地突破认知的固有边界,在医学的无人区中奋力开疆拓土。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生命极限的重新定义,能让身处绝境的患者重获新生,为他们背后的家庭带去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携手潮新闻健康中心,特别推出“医路破壁者”专栏。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临床医生们精彩的“破壁”故事,深切感受他们守护生命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一同见证医学的光芒如何照亮生命的至暗时刻,见证医者仁心如何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王林医生:跨越医学难关,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20年历经10次开颅,再切不干净肿瘤只能放弃

曾先生是一位颅底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其血供极其丰富,手术难度堪称极大。在过去的20年里,他先后在多家医院接受了10次开颅手术以及两次放疗。然而,每一次手术都未能完全切除肿瘤,而且肿瘤复发的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

与此同时,多次手术给曾先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一侧面瘫、听力受损、吞咽困难、发音嘶哑……到了2024年,曾先生的肿瘤再次复发,并且长到了约5厘米大小。“医生说肿瘤已经压迫到脑干,再这样下去,生命只剩一两年了。”

在当地神经外科医生的推荐下,曾先生找到了王林主任。

“曾先生当时的情况着实不容乐观:肿瘤偏大,颅底骨质已经被侵犯;肿瘤紧紧包裹着血管,还侵犯了脑干,根本无法整块切除;多次手术和放疗导致颅底结构模糊不清、粘连严重……”尽管王林主任接诊过各种各样复杂的颅底肿瘤,但曾先生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肿瘤血供丰富,稍不注意就可能误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压力还来源于曾先生波折的治疗经历,“如果这次手术再不成功,他很可能会彻底失去信心,完全放弃治疗。”

然而,王林主任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决定全力以赴,一定要彻底切除肿瘤。手术中,王林主任全神贯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终,这场持续了六个小时的手术完美结束。

曾先生在感谢语中详细记录了王林主任的严谨、细致和耐心:手术中,血管介入时,介入医生做得浑身是汗,建议封堵一部分算了,但王林主任坚持继续全部封堵……“三个月过去了,我基本痊愈了,就剩下慢慢康复。”曾先生描述道。王林主任也充满信心地表示:“我相信他以后应该不会再复发了。”

做别人没做过的手术,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采访中,当被问及“如果曾先生第一次手术就找到您,是不是当时就能把肿瘤全切?”王林主任低调又谦虚地回答:“也不一定,10多年前,我也还没成长起来,未必能完成这个手术。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非常漫长。”

大脑是身体的指挥官,手术中的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这正是王林主任走过的路,他用了近20年的坚持和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2008年,王林主任前往美国学习,在密歇根大学首次见到了烟雾病(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的搭桥手术。患者脑部血管因增生、闭塞,在血管造影下呈现“烟雾状”,治疗难度极高。其主流治疗方法为搭桥手术,但脑血管细如发丝,吻合难度极大。当时在美国,只有顶尖神经外科医生才能掌握这一技术,而国内对这一疾病重视不足,漏诊和误诊现象十分普遍。

回国后,在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王林主任推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成为国内最早开展烟雾病诊疗的临床中心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浙大二院已建立起规范化的烟雾病诊疗及随访流程,吸引了全国众多患者慕名前来。

2012年,王林主任再次踏上进修之路,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颅底解剖实验室。这一次,他挑战的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攻克的“圣地”——颅底手术。颅底区域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密集,手术空间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是神经外科医生眼中的“生命禁区”。在实验室里,王林主任每天十几个小时全神贯注地钻研颅底解剖结构,反复练习手术操作,他还与国际顶尖专家深入交流,学习前沿技术。

回国后,王林主任将所学知识逐步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率先开展了多项新的手术入路。在他的努力下,浙大二院颅底团队成为国内领先的团队之一,近几年接收了不少来自全国的非常复杂的颅底肿瘤患者。

王林医生:跨越医学难关,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共情是医者的温度,责任是手术的精度

王林主任身材高大,却有着细腻的心思。采访中,他多次提到“共情”:“医生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共情。如果没有共情,这只是一台普通的手术,开得好坏都只是技术问题。但如果你真正产生共情,就会努力做到极致,因为成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他们家庭的幸福。一旦失败,患者的父母、伴侣、孩子都会承受巨大的痛苦。”

每当讲到这些,王林主任的语速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这看似是医学之外的内容,但正是这种对共情的深刻思考,塑造出了一位让患者安心的好医生。

王林主任每周有两天门诊、两天手术日,手术日常常要忙到半夜。除此之外,他还要兼顾科研、带团队、参加学术研讨……他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因为太忙,他还闹过笑话。有人是忙得忘记吃饭,他是忘记自己吃过饭了。有一次做完一台手术后,他简单地吃了盒饭。可没多久,因为沉浸在手术细节的复盘里,他竟忘了自己已经吃过饭,下意识走进食堂又吃了起来。团队成员一脸疑惑地问:“王老师,您不是刚吃过饭吗?”王林主任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闹了个乌龙。

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工作狂”,“工作之余,我也需要适度放松,但我确实喜欢我的工作,能从中找到乐趣。”

这种乐趣,来源于对极致手术技巧的执着追求,也来源于治愈无数像曾先生一样的复杂患者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大概只有医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吧。

王林医生:跨越医学难关,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浙大二院王林主任的从医事迹。他为曾先生成功切除肿瘤,展现了高超医术;在烟雾病诊疗和颅底手术领域不断钻研创新,推动科室发展;他心怀共情,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位患者,虽工作繁忙却乐在其中,体现了医者的担当与大爱。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556.html

(0)
江月浔江月浔
上一篇 2025-03-26
下一篇 2025-03-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