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北内陆、三面环沙的银川,拥有众多湖泊湿地的独特景观。介绍了银川多湖的原因、湖泊带来的生态景观及城市称号,阐述了黄河及引黄灌溉系统对湖泊的孕育作用,还讲述了银川在湖泊湿地保护治理方面的举措、成果以及未来规划,展现了银川城与湖共生共荣的美好景象和市民守护生态的行动。
当提及大西北,干旱、风沙、荒漠、戈壁等景象往往会立刻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然而,身处西北内陆的银川,却常常让亲身到访的游客忍不住发出“想不到”的惊叹。在宁夏这片三面环沙的土地上,作为首府的银川,竟分布着如此众多的湖泊。
倘若你初次来到银川,既不想前往游人如织的热门景点,又渴望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那么出租车司机或许会给你这样的建议:出门随意逛逛,带着一份漫无目的的松弛感。只需15分钟的路程,你就能邂逅水系景观;在20分钟的范围内,必定能找到湖泊湿地。在这片土地上,有水的地方皆是风景。
银川市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却拥有近200个自然湖泊、沼泽湿地,湿地面积达5.31万公顷,还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要是你问银川人,哪一处湖泊最美,恐怕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春日里,阳光明媚,宝湖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盛夏时节,鸣翠湖碧波荡漾,荷叶田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雨后初晴,阅海湖的水草在水中轻轻摇曳,鱼儿在船底穿梭游动;夕阳西下,北塔湖波光粼粼,点点灯火倒映在湖面上,如梦如幻。
在历史的长河中,银川曾因湖泊湿地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而享有“七十二连湖”的美誉。据银川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负责人何乐介绍,在平坦开阔的银川平原,黄河多次改道,留下的故道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湖泊。而耸立在银川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当山洪、泉溪相互碰撞交融,经过日积月累,就在东麓的洪积扇大地上孕育出了众多湖沼湿地。这便是银川自古多湖的主要原因。
如今,银川凭借“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独特生态景观,荣获了“塞上湖城”的新称号。2018年,银川更是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除了自然因素,孕育“塞上湖城”的还有黄河以及历史悠久的引黄灌溉系统。银川平原上,黄河灌渠密如蛛网,它们不仅滋润出了千万亩沃野良田,还在沟渠纵横间滋养出了星罗棋布的湖泊。其中,从银川穿城而过的千年古渠唐徕渠,至今仍为“塞上湖城”注入着生机与活力。每年,唐徕渠都会为银川20万亩湖泊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年均生态补水量约1亿立方米。
唐徕渠畔,已然成为市民游客运动休闲的好去处。沿岸的湖泊湿地、滨水公园、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景致相互串联,形成了一条由南至北的条状开放式生态景观长廊。在这里,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四季风光各有千秋。
对于生活在南方、见惯了水的人来说,这些湖泊湿地或许并无特别之处。但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银川人却将“一城湖光半城景”视为无比的骄傲。随着湖泊湿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公园日益增多,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临水而居已然成为银川市民幸福生活的日常写照。
秉持着人与水相近相亲、城与湖共生共荣的理念,城市管理者因地制宜,进行了科学规划。针对城内、城边、城市远郊等不同区域的湖泊湿地,采取了分类施策、保护治理的措施。通过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水系连通、清淤改造等一系列坚持不懈的治水护水行动,换来的是“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的美好景象。
近年来,一个个“美丽河湖”建设项目相继落地。阅海湖恢复了1200亩鸟类栖息浅滩,北塔湖、罗家湖等4处沿河湖小微公园新建完成,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实施了549.75亩的生态缓冲带植被修复,构建起了林水共生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
到2025年,银川市还将打造阅海湖、七子连湖、鸣翠湖等一批“美丽河湖”新高地,建设各具功能和特色的滨水公园、水上运动中心,实现城市建成区内河湖岸线运动休闲设施全覆盖。
如今在银川,我们能看到河堤上骑行的队伍,他们会随手捡拾岸边的垃圾;湖岸观鸟的摄影人士,会提醒游客不要投喂“垃圾食品”;巡湖护水的“红马甲”,会劝导不文明行为、宣传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共建“美丽河湖”、守护绿水青山,已然成为银川市民的共识和行动。
本文围绕银川多湖的特色展开,介绍了银川湖泊形成的原因、生态景观及带来的城市荣誉,强调了黄河及引黄灌溉系统的作用,阐述了城市在湖泊湿地保护治理方面的举措、成果和规划,展现了银川城湖共生的美好局面以及市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