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 2025 年公募基金行业高管的频繁变动,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行业竞争态势,对比了中小机构与头部机构在高管变动上的差异,并探讨了频繁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及背后原因。
当下,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近三年来最为密集的高管洗牌阶段。
2025 年步入第三个月,基金管理人的高管变动显著提速。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3 月 30 日,本月内高管变动人数达到 55 人,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九成,同时创下近三年单月变动人数的最高纪录。截至目前,年内已有 51 家机构出现了 90 人次的高管变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高管“流动潮”中,中小型公募基金和次新机构成为了主要的变动阵地。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持续加剧,高管人事变动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从历史数据来看,在 2019 年至 2024 年这六个完整年度里,基金行业平均每年发生的高管变动超过 350 人次,涉及的机构数量始终保持在 135 家以上。
月变动创三年新高
进入 3 月,公募基金高管变更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升温态势。3 月 29 日,多家机构集中发布高管更迭公告,将月度人事调整推向了高潮。Wind 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30 日,本月以来高管变动人数达到 55 人,较去年同期的 29 人增加了近九成,创下近三年的月度新高。
3 月 29 日,华润元大基金发布公告,原公司总经理江先达因“个人原因”离职,由黄震接任。在公募基金圈,黄震并非新人。2023 年 12 月,他从国联基金总裁一职离任;一年多后的今年 3 月,其从业机构变更为华润元大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黄震此前曾在辽宁东方证券、中天证券等券商任职。2015 年加入国联基金后,他先后担任战略研究部总监、研究部兼交易部总监、公司总经理助理、董事总经理、公司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总裁等多个职务,拥有丰富的公募基金高管经验。
同日,兴银基金也发布了董事长变动公告,原董事长吴若曼正式卸任,由总经理易勇代为履行职责。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吴若曼在金融行业工作近 40 年,此次是因退休离任。
代职的易勇于今年 1 月就任兴银基金总经理。从履历来看,他具有一定的“兴业系”背景,曾在兴业证券、兴证证券资管、新沃基金、京东科技控股、财通证券资管等公司任职。去年 12 月,他从任职三年半的财通证券资管副总经理一职离任。
当日的人事震荡还波及到了资管领域。兴证资管公告称,原副总经理杨华被正式任命为公司总经理。去年 9 月底,公司原总经理徐翔因个人原因离任,当时由董事长孙国雄代任。时隔半年后,该公司终于迎来了新任总经理。
华南一位基金行业人士表示,通常情况下,基金公司年度考核期结束后,往往会出现一波人事变更潮。不少人会根据公司的考核结果,做出新的择业选择。在近年行业扩容的背景下,部分职业经理人频繁变动,“走马灯式”的高管并不少见。
职务“迎来送往”背后
实际上,上述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只是基金圈频繁出现掌门人变更的冰山一角。随着近年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高管的流动也在加速。Wind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已有 90 位高管出现职务变更,共涉及 51 家基金公司。
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高管变动甚至已经成为常态化现象。Wind 数据显示,在 2019 年至 2024 年的 6 个完整年度里,基金行业每年至少有 350 位以上的高管出现变动,每年涉及的公司均超过 135 家。
记者注意到,在高流动的背后,主要是中小型公募基金管理人或次新公募。从去年年底的规模来看,据第一财经统计,在今年涉及高管变更的 51 家公司中,超过 7 成的基金公司的基金资产净值不足千亿元,其中有 14 家机构规模甚至低于百亿门槛。
以刚刚更换总经理的华润元大基金为例,该公司去年底规模为 227.57 亿元。作为一家成立于 2013 年的机构,剔除代职的高管外,该公司在此之前曾有过 5 任总经理,其中仅一位任职时长超过 3 年(3 年 2 个月),最短的是首任总经理林冠和,任职时长只有 1 年 8 个月。
同时,华润元大基金的董事长一职也呈现出高频轮换的特征。第六任董事长胡昊于去年 3 月上任。在此之前的 5 任董事长中,仅首任路强的在位时长为 3 年,其余四人担任董事长的时间均在 1 年 2 个月至 2 年半之间。
此外,部分次新基金公司的“高管震荡”现象同样突出。作为国内首家展业的外商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于 2020 年成立,在运营不到 5 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已经迎来了第二位董事长和第三位总经理,核心管理层平均任职周期不足两年半。
与中小机构的“高频换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头部机构则展现出“超长待机”的姿态。例如今年 3 月,易方达基金原董事长(联席)兼总经理刘晓艳正式出任董事长,在此之前,刘晓艳担任总经理职务已有 13 年半。此外,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等头部机构掌舵人的任职年限均逾十年。
有公募业内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高管的变更基本与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正相关,是正常的现象。公司需要不断调整管理层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是过于频繁的人才变动,可能导致管理层稳定性下降、决策不够连贯。
“在当前的行业竞争下,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压力巨大,股东方对公司的发展有一定要求,如果达不到,自然会出现职务变更的情况。”上述公募人士表示,中小机构受制于股东业绩压力,往往陷入“频繁换帅”的困局。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有些公司可能希望通过“换帅”来打开局面。不过与头部公司相比,中小机构在市场渠道、投研体系、品牌溢价等方面存在先天劣势,加之近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有一定难度,“但股东方的忍耐时间未必有那么长”。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现在行业各项指标高度透明,管理层的经营成果即时可见,干得好或不好都有迹可循。在他看来,无论何时,各机构对优秀高管人才都是“求贤若渴”,如果公司激励不到位、股权变动、转型变化等,高管可能因个人机会、薪酬或其他原因而选择加入或离开公司。
本文深入剖析了 2025 年公募基金行业高管频繁变动的现象,指出当前处于近三年来最密集的洗牌期,3 月单月变动人数创近三年新高。中小型公募和次新机构成为变动主要阵地,与头部机构“超长待机”形成鲜明对比。频繁变动虽与行业发展正相关,但可能影响管理层稳定性和决策连贯性。中小机构因股东业绩压力陷入“频繁换帅”困局,且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劣势。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