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烈属赴广西异地祭扫的故事,着重介绍了蒋润喜兄妹为烈士哥哥蒋东喜祭扫的经历,以及从个人寻亲祭扫到事务局组织关怀的转变,展现了对烈士的缅怀和红色基因的传承。
忠魂永驻,让江山秀丽如画;浩气长存,使岁月安宁祥和。
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那庄严肃穆的氛围里,一位六旬老人蒋润喜神情凝重又满含深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精心准备的包裹,仿佛打开了来自家乡的无尽思念。包裹中,是令人垂涎欲滴的腊鱼,那浓郁的香味仿佛能穿越时空;香气扑鼻的腊肉,承载着家乡的独特风味;还有肥美的土鸡,带着乡村的质朴与温暖。更有那取自自家门前的一抔泥土,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他缓缓走到一座墓碑前,轻轻抚摸着墓碑上“蒋东喜烈士”几个刻字,声音哽咽地说道:“哥,这些可都是你以前喜欢吃的呀,你一定要多吃点......”言语间,无尽的思念与哀伤如潮水般涌来。原来,早在1979年,年仅23岁的蒋东喜就在广西边境保卫战中壮烈牺牲,自此便长眠在了这离家千里之遥的南疆大地。
这是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烈属赴广西异地祭扫的场景。
在3月18日至21日期间,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组织了37位烈士家属,他们跨越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满怀敬意地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崇左市龙州烈士陵园、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为24位安化籍烈士开展庄重的祭扫活动。而蒋家兄妹的这条祭扫之路,已经延续了整整14个春秋。
时间回溯到2009年,当得知哥哥蒋东喜可能安葬在广西龙州县时,蒋润喜姐弟俩便毫不犹豫地背着简单的行李,握着镰刀,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寻亲之路。“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要翻山越岭到深山里去寻找哥哥的墓呢,没想到陵园就在县城,而且条件还这么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蒋润喜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感激的光芒。“我记得在龙州县,有个小姑娘,当时她正吃着早餐,一听我们是烈士家属,要去找哥哥的墓,立刻就放下手中的碗筷,二话不说就带着我们往陵园的方向走去。”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他们的心。
此后的十年间,蒋家人用他们坚定的脚步丈量着对亲人思念的温度。他们独自往返两千公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坚持每年前来扫墓。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和对亲人的思念。
直到2019年,随着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成立,情况有了巨大的转变。“一个人的长征”升华为制度性的关怀。事务局通过建立烈士信息共享平台,让烈属能够更方便地了解烈士的相关信息;设立异地祭扫专项资金,为烈属的祭扫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曾经艰辛的“跋涉之旅”变成了温暖的“暖心专列”。如今,烈属们只需准备好祭祀物品,食宿交通、保险医疗等方面均由事务局全程保障。除了疫情的那两年外,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每年都会坚持组织烈士亲属进行异地祭扫活动,以此来缅怀烈士的伟大功绩,告慰烈士的英灵。
安化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孟丹平表示:“组织烈士家属扫墓是我们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每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我们的目的是让烈士家属的情感能够得到安放,通过庄严的祭奠仪式传承红色记忆,用我们贴心的服务抚慰家属们内心的伤痛,同时也让24位安化籍英魂的牺牲能够被更多人看见。未来,我们事务局将持续组织并不断优化这类活动,让红色基因能够代代相传,让英烈精神永远绽放光芒。”
到了临别之时,蒋润喜轻轻将故乡的泥土撒在兄长的墓周。春风轻轻吹过,墓碑旁的五星红旗轻轻摇曳,仿佛在倾听着穿越44载光阴的家乡絮语。这场跨越千里的守望,正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注脚,激励着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
安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烈属赴广西异地祭扫的活动,以蒋润喜兄妹为烈士哥哥蒋东喜祭扫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个人艰辛寻亲祭扫到事务局制度性关怀的转变。强调了对烈士的缅怀、对烈属的关爱以及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