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岑巩县居民刘祖香从对在贵州泓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环境的担忧,到见证智能菇房丰收奇迹的过程。详细介绍了智能菇房的先进技术和立体栽培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高产成果和环保效益,还提及公司成为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可观的产值前景。
“一开始听说在里面种蘑菇要用鸡粪,心里就犯嘀咕,担心那味儿得老臭了,而且湿气重,我寻思这对我们女性身体可不好啊。”在踏入贵州泓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之前,黔东南州岑巩县的居民刘祖香心里满是对工作环境的担忧。“不过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这些担心纯属多余。”
3月24日,当记者见到刘祖香时,她正站在11号菇房里,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们采菇。工人们熟练地登上采摘架,把手摇到合适的高度,便开始专注地采摘起来。此时,淡淡的菌香在菇房里缓缓飘散开来。原来,从荷兰引进的智能控制系统,让整个菇房如同一个精密的“小世界”,一年四季都能稳稳地保持恒温、恒湿、恒氧、恒气的状态。
“就这间菇房,一天就能出菇3吨,一茬能产出30吨呢。”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刘祖香也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生产部的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见证了智能菇房创造的丰收奇迹。
史册解释说:“立体栽培方式大大扩充了种植面积,先进的种植技术又提升了种植茬数。这两点,就是智能菇房高产的‘密码’。”
当走进菇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6层立体钢结构菇床。这种立体栽培方式太厉害了,原本占地面积只有330平方米的菇房,可利用面积一下子就达到了1080平方米。在菇房里,可视化的智能控制系统就像一位精准的“指挥官”,它能精确地调控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气候参数。每一朵菌菇就像被细心呵护的宝贝,享受着现代智能技术的精心照拂,在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舒展开“小伞”,完全不受外界风霜雨雪的侵扰。
“我们这儿的生产环境可干净了。”看着菇床上密密麻麻分布着的洁白、滚圆的双孢菇,凑近轻轻嗅闻,只有那清新的菌香,一点儿异味都没有。
环保的生产方式,加上国际先进的智能菇房,让双孢菇种植彻底摆脱了四季更迭的限制,实现了全年不间断循环出菇。去年3月,泓华农业成功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今年以来,公司每天的产菇量在15吨至20吨左右,这些新鲜的双孢菇热销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全年产值预计能突破6000万元。
本文通过刘祖香的经历引出贵州泓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菇房,介绍了智能菇房的先进技术、立体栽培方式及其带来的高产和环保效果,还提及公司成为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良好的市场销售与产值前景,展现了智能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