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海员上岸休息的权利展开,通过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海员信托基金和世界海事大学的调查数据,揭示了海员上岸休息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困境的多方面原因,并强调了解决该问题对于海员身心健康和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海员们在工作之余上岸休息的权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图片:新西兰Dunedin Railway Station(李兵提供)
早在2024年5月,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海员信托基金(ITFST)和世界海事大学(WMU)就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其结果揭示了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此次调查收获了来自5879名来自不同国家海员的有效回复。其中,印度海员占比37.2%,中国海员占比18.2%,菲律宾海员占比15.2%,占比相对较高。这些海员在油轮、干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多种类型的船舶上工作,船舶在港时间大多为1 - 3天,平均合同期为6.6个月。
调查数据犹如一记警钟,让我们看到海员上岸休息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员在整个合同期内都未曾获得过上岸休息的机会;近70%的海员上岸次数极少,在合同期内仅上岸1 - 3次,平均下来不到每两个月上岸一次。
而当海员们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岸时,他们停留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在能够上岸休息的海员中,近一半的人在岸上停留的时间不足3小时,93.5%的海员停留时间少于6小时,几乎没有人能在合同期内拥有一整天的上岸时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员上岸休息如此困难的局面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
01 港口停留时间与繁重工作的双重枷锁
缺乏港口停留时间和船上繁重的工作量,成为了海员上岸休息的最大阻碍。船舶在港口停留的时间本就有限,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海员们还往往面临着船舶检查、设备维护等各种工作任务。许多海员反映,在港口停靠期间,各种检查和工作安排一个接一个,让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抽不出时间上岸,更无暇顾及上岸休息。
02 交通成本与港口设施的难题
交通成本高和港口设施偏远,也是影响海员上岸休息的重要因素。为了上岸,不少海员需要乘坐私人出租车或船只,而这些交通费用往往十分昂贵,这使得一些海员望而却步。此外,港口设施的不完善,如缺乏便捷的公共交通、海员中心位置偏远等,也进一步增加了海员上岸的难度。
03 港口国与公司限制的困扰
港口国的限制同样给海员上岸休息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港口存在官僚程序繁琐、安全检查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甚至还有对某些国籍海员的歧视现象,导致一些海员无法顺利上岸。同时,一些公司为了追求运营效率,不积极协助海员办理上岸通行证,或者对海员上岸的时间进行严格限制,使得海员上岸休息的愿望难以实现。
04 不同船型海员的差异困境
不同类型船舶的海员,上岸休息的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油轮船舶上工作的海员,上岸休息的机会最少。这些船舶的工作环境特殊,往往停靠在偏远的码头,加上工作任务繁重,使得海员们很难有机会上岸。相比之下,游轮和客船的海员上岸频率相对较高,但停留时间也普遍较短。
图片:阿姆斯特丹
尽管上岸休息困难重重,但海员们还是非常珍惜上岸的时光。他们上岸后主要以购物为主,同时也会进行散步、观光、光顾咖啡馆等休闲活动,以此来缓解长时间在船上工作的压力。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由于公共交通不便等原因,近70%的海员选择乘坐私人出租车上岸。
上岸休息对于海员来说,不仅仅是放松身心的机会,更是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键。长期无法上岸休息,会让海员们产生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可能对船舶运营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从航运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在船员短缺的大背景下,保障海员的上岸休息权利,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海员上岸休息难的问题亟待解决。这需要船运公司、港口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等各方共同努力。船运公司应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保障海员有足够的时间上岸休息;港口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完善港口设施,为海员上岸提供便利;行业组织则应发挥监督和协调的作用,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员们在为全球贸易辛勤付出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应有的上岸休息时光,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揭示了海员上岸休息现状不容乐观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困境的多方面原因,包括港口停留时间、工作量、交通成本、港口设施、港口国和公司限制以及不同船型差异等。强调了上岸休息对海员身心健康和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海员上岸休息难的问题,以实现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