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和风与乐土”展览,着重讲述了艺术家项楠跨越十余年的绘画创作,分析了他专注绘画过程、探索内在价值的艺术方式,以及其作品中的浪漫元素和对观者的启发。
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正在热展的“和风与乐土”展览上,一场跨越十余年的艺术之旅呈现在观众眼前。参展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看似不受单一主题的约束,却在深层次上探索着极为相似的内在价值。艺术家曾感慨道:“我的工作多了一些苦涩和对于外部世界与画面之间调节的艰辛。”这种感慨,恰恰折射出当代绘画中一种仿佛早已失传的刻苦精神。我们不禁要问,当剥离开绘画的图像来源,艺术家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深入探索绘画的深刻过程?在面对世界表象的纷繁复杂与内心意志的不屈坚持之间,绘画又该以何种问道精神来回应呢?
项楠的作品展,为我们揭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探索方式。他将全部的精力都专注于绘画本身的过程之中。他对图像的思考过程,都实实在在地凝聚在了每一幅作品里。每一笔的堆叠,都蕴含着他的思考与情感;每一处的停顿,仿佛是他在与画面进行无声的对话;甚至每一道随手刷过的空隙,都成为了他表达艺术理念的独特语言。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视觉效果,而是给予我们一个能够“看见”绘画深度的宝贵机会。他笔下描绘的大海,那汹涌澎湃的波涛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漫天砂石的山脉,那苍凉雄浑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这些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却又感觉陌生的真实存在。它们并非是从某个关于绘画的新颖观点出发而创作的,而是源自艺术家内心深处质朴本真的求索,是一场艰难而又深远的艺术攀登。也正是因为这些画面是如此的熟悉,熟悉到不需要我们再次去解释,我们才会把更多的目光从主题上移开,聚焦到作品本身之中。
项楠的绘画无疑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早期创作的一组抽象风景作品,如《云》《山谷》《漫长的告别》《晚风》等,宛如飘荡在空气中的思绪,围绕着对于自然、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探讨徐徐展开。而《科尔沁的山》这幅作品,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岩石,无水和沙砾的路;路在山岭间盘旋而上;山岭乱石嶙峋而无。”项楠在创作中留有余地,用抽象作品保留了一份艺术里对于现代世界的迷茫。正是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艺术才得以阻止事物变成僵化的“存在”,让作品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项楠的绘画,就像一把浪漫的尺,不断地敲打、提醒着观者回归画面,回归当下,用心去体会与绘画之间的共鸣。在我们对熟悉的事物逐渐丧失耐心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也许在那最熟悉的风景里,隐藏着全部的秘密与智慧。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这些,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像他那样拥有足够的耐心罢了。
本文介绍了“和风与乐土”展览中项楠的绘画作品,他专注绘画过程,探索内在价值,作品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浪漫色彩,提醒我们在熟悉的事物中保持耐心去发现秘密与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