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中消协公布的投诉情况分析,揭示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诱导消费者办理“消费贷”的骗局,分析了此类骗局屡禁不止的原因,并呼吁各方协同共治,同时提醒消费者保持警惕。
需要注意的是,图片主体由AI生成。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着重指出,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为诱饵,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消费贷”。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极具吸引力的培训宣传内容:“零基础轻松学习PS、剪辑、配音,边学习边接单,机构老师介绍资源,月入过万很简单……”对于那些没有积蓄的学生等人群来说,这样的宣传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许多培训机构还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诱人广告,然而,这些广告背后隐藏的却是形形色色的小额贷款平台。
不少机构事先信誓旦旦地承诺“边学习边接单,可随意赚到学费”,但实际上却根本无法兑现。当消费者发现这一情况时,才惊觉“先学后付”“免息分期”不过是骗人的幌子。原本欠培训机构的费用,摇身一变,成了欠贷款平台的钱。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征信记录,那些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还款,在无奈之下,甚至可能因为病急乱投医,掉入其他更深的陷阱之中。
由此可见,这些机构名义上是在“招人”,实际上却是在“骗人”。它们的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还涉嫌消费欺诈,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先学后付”的套路并非近期才出现。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贷”“消费贷”进行整治和规范。然而,为什么这类骗局还是屡禁不止呢?面对“零门槛”“高回报”的诱惑,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往往难以抵挡,却忽视了背后隐藏的“黑手”。不法机构正是利用了年轻人的这一心理弱点,不断翻新欺诈方式和手段,甚至与某些金融机构形成利益勾兑,使得“培训贷”陷阱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
为了避免“先学后付”变成“先贷后坑”,各方需要持续强化协同共治。要健全防控机制,加大对违规机构的整治力度,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共同织密织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网络。
为知识付费,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因为学习知识而背负上沉重的债务,那就得不偿失了。消费者一定要时刻保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冷静,警惕“先学后付”背后隐藏的陷阱。
本文通过中消协公布的投诉情况,揭露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先学后付”的诈骗陷阱,分析了其屡禁不止的原因,强调了各方协同共治的重要性,并提醒消费者保持警惕,避免陷入消费陷阱。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