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展开,详细阐述了不同年龄段、家庭月收入、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问题和消费情况,并给出了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在当今社会,睡眠健康已经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一项关键行动指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睡眠障碍问题正变得愈发突出。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该报告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睡眠现状。据报告显示,约65.91%的被调查者都曾遭遇过睡眠困扰,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人在睡眠方面存在问题。其中,35至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的睡眠困扰率达到了顶峰。
进一步分析报告数据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和家庭月收入的被调查者在睡眠困扰的表现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看,35至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睡眠困扰率高达71.95%,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而在应对睡眠问题时,不同家庭月收入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策略。家庭月收入为6000元及以下的被调查者,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更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行为干预策略,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等。家庭月收入为1万至1.5万元的被调查者,则更注重心理层面的调节,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心理干预策略,如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等。家庭月收入为3万至10万元的被调查者,对自身的生理健康更为关注,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生理干预策略,像注意饮食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等。
除了年龄段和家庭月收入的影响,不同就业类型群体的睡眠状况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报告指出,传统灵活就业者在睡眠方面表现最佳,他们的睡眠质量较高,失眠天数最少,而且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最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自主地调整工作与休息时间,从而更好地适应生物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正规就业者的睡眠质量自评最低,尤其是35至44岁的群体,他们的失眠天数最多。而新就业形态人员,如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由于工作性质导致昼夜节律紊乱,他们的失眠天数均值最高,主观睡眠质量也最差。
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报告显示,中等收入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仅为6.85小时,低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荐的7至8小时标准。其中,45.43%的被调查者凌晨0点后才入睡,21.87%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个月中有8天及以上的失眠经历。工作压力、睡眠环境以及寝具质量成为影响他们睡眠的主要因素。
尽管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着严重的睡眠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具备较强的健康意识。74.71%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为睡眠健康产品或服务投入了花费。其中,31.90%的被调查者消费在199元及以下,3.14%的被调查者消费超过1000元。常见的助眠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饮用温牛奶、泡脚、冥想、使用香薰以及借助智能睡眠设备等。
为了改善中等收入群体的睡眠质量,助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报告建议未来应采取多维度的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科学睡眠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正确的睡眠知识;优化工时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压力;完善社区支持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睡眠健康服务和帮助。
本文基于《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深入分析了不同群体的睡眠状况,发现35 - 44岁人群睡眠困扰率高,不同收入和就业类型群体睡眠差异明显,中等收入群体睡眠不足且问题突出但健康意识较强。报告为此提出多维度干预措施,以改善睡眠质量,推动全民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