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至21日深圳市举行的第51次海葬活动,介绍了活动的主办与承办方、送别仪式,还通过逝者家属的讲述体现海葬的意义,同时提及深圳海葬的发展历程、特色标志仪式、生态葬云纪念馆建设以及正在编制的《骨灰海葬服务规范》等内容。
2025年3月18日至21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大鹏湾海域展开,深圳市第51次海葬活动在此隆重举行。在这一天,1150具骨灰缓缓撒入大海,它们融入了这片广阔的海洋,开启了另一段别样的旅程。
自1998年深圳首次开展海葬活动以来,到如今已累计将41491具骨灰撒入大海。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为城市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殡葬用地,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能有更合理的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让人们在送别亲人时无需承受过多的经济压力。
本次海葬活动由深圳市民政局、文明办、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承办。3月18日上午,在沙湾殡仪馆举行了本次海葬的集体送别仪式。仪式现场的布置庄重而温馨,工作人员贴心地为家属们准备了鲜花和黄丝带,还特意设置了“天堂信箱”。家属们通过集体默哀、敬献花篮、念诵祭文、集体献花等一系列仪式,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尽情表达。那飘扬的黄丝带和“天堂信箱”中满满的信件,仿佛是一座无形的桥梁,承载着家属们对亲人的绵绵思念与深深祝福。
逝者家属高先生此次送别因癌症去世的父亲。高先生回忆,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后来在国企工作,一生都有着很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生前,父亲就多次表达要进行遗体捐赠和生态葬的意愿。在癌症晚期时,他更是主动让高先生联系红十字会,商议器官和遗体捐赠事宜。高先生说道:“父亲常说,人都会有一死,死后希望还能发挥最大价值,他去世后要把可用的器官都捐了,遗体也要捐赠给医学院校用于教学和病理研究。”父亲的遗体在医学院完成了三年“无语体师”的使命后,高先生按照父亲的遗愿,让他的骨灰以生态节地海葬的形式回归自然。这既是父亲的心愿,也是他为社会做的最后一份贡献。
家属孙女士当天送别的是她的家婆。孙女士介绍,家婆生前热爱大海,喜欢旅行。她希望家婆的骨灰能随着大海漂向远方,去到她想去的地方。孙女士深情地说:“我们也会去旅行,顺着海风思念她。”在她看来,海葬不仅是一种环保的安葬方式,更是对家婆心愿的尊重和成全。
记者从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了解到,海葬活动作为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之一,自1998年首次实行以来,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如今,深圳海葬已形成了独特的标志和仪式,包括专门的车辆标牌、船只标牌、工作人员马甲和海葬竖旗等。每次在进行骨灰撒海前,都会举办庄严的海葬仪式,由专业司仪诵读祭文,丧属代表上台发言,并且还安排大巴车免费送家属到码头集中乘船出海,让整个过程既庄重又贴心。
深圳还依托“深圳智慧殡葬系统”建设了生态葬云纪念馆。纪念馆根据不同的生态葬式,设置了海葬、花坛葬、树葬等不同主题馆。每个主题馆都详细记录了每次集体安葬活动的情况,并为每一个逝者建立了个人纪念馆,保存着逝者的生平视频、履历事迹等信息,方便逝者的亲朋好友登录纪念馆缅怀追思,让思念有了更具体的寄托。
为了更好地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深圳市正在结合近年来的品牌化建设成果,编制《骨灰海葬服务规范》,并将其列入深圳地方标准编制计划。该规范的编制与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海葬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在保障群众的基本安葬需求、减轻群众负担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围绕2025年深圳第51次海葬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的相关情况,通过家属的故事展现了海葬的意义,还阐述了深圳海葬的发展、特色以及相关服务建设和规范编制等内容,体现了海葬在节约土地、减轻群众负担、推动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