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的关于“最多跑一地”更快在基层化解矛盾的内容,聚焦万里街道综治中心的运作模式、解纷成果以及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及上海其他街镇综治中心的情况和全市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推进。
今天(3月27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最多跑一地”,更快在基层化解矛盾》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全文。
据相关介绍,万里街道综治中心承担着统一受理辖区群众来访、来电、来信事项的重要职责,致力于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接待服务。除了传统的线下窗口服务,群众还能通过“解纷码”这一便捷的线上渠道来反映问题。截至目前,通过解纷二维码已经排查出矛盾纠纷达1480件,成功调解案件1407件,调解率高达95%以上。当中心受理群众诉求后,会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分发给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并严格督促承办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接待人员作为首问责任人,需要全程跟踪督办,直至整个工作流程圆满结束。若遇到因资源匮乏、难以推进的矛盾纠纷时,中心还能够申请区级职能部门下沉参与解纷工作,从而形成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工作机制。
万里街道平安办主任顾庆海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大家遇事找说法的去处、遇事仅跑一地的窗口和遇事就地解决的终站。”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心成功凝聚了三股矛盾纠纷化解力量,形成了多元解纷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说,街道平安、信访、司法等主管部门整体入驻综治中心,成为中心的主要力量;区法院、人社、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社会组织派员定期轮驻中心,构成了中心的专业力量;而社区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等人民群众则是中心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纠纷线索,万里街道综治中心在辖区内精心建设了83个快反单元,这些快反单元广泛覆盖了居民区、学校、工地、楼宇、园区等不同区域。就像纪师傅的矛盾线索,就是来自一个园区的快反单元。
在各方力量的有力加持下,万里街道综治中心不仅能够高效地化解来访市民群众的矛盾,还能主动对基层治理堵点问题进行研判并介入解决,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前段时间,万里街道某小区16号楼居民打算更换新电梯,预计总花费21万余元。然而,维修基金不足,需要居民分摊16万元。此时,每家每户分摊多少费用、一楼住户是否需要出钱、是否应该根据居住面积按比例支付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居民面前。
综治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牵头开展工作。一方面,通过街道职能科室、专业律师向业主详细告知分摊费用的法理依据;另一方面,由社区调解员介入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着重强调邻里情谊、引导居民换位思考。最终,成功形成了一个居民都能接受的费用分摊方法。由于获得了居民的理解,后续的表决、设备拆除安装调试等工作都得以顺利推进。
此外,中心还依托普陀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的全市首家沉浸式心理学科普馆——万里无忧体验空间,努力打通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百米,有效减少了居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行为。有一位高中休学的孩子,经过约半年的心理咨询,已经开始重新自学高中课程,家庭氛围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据记者了解,上海其他街镇综治中心也都有各自独特的“独门秘籍”。而在全市层面,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旨在努力将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市民群众“最多跑一地”就能定分止争。
本文详细介绍了万里街道综治中心在基层矛盾化解方面的有效举措和显著成效,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机制,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还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同时,上海其他街镇综治中心也各有特色,全市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推进,有望进一步实现“最多跑一地”化解矛盾的目标,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