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成都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开园半年来的发展情况,包括其以网文IP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在创作培育、文旅融合以及产业生态共建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展现了其在成都数字文创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时光回溯到去年10月,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催更”锣响,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在成都三圣花乡盛大开园。这座占地面积达10亩的产业社区,宛如一座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内容工厂”,它是成都传媒集团旗下八角沃克文化传媒公司精心布局的关键一步,旨在探索“网文IP + 文旅 + 产业”的闭环发展模式。从线上的文字世界到线下的真实场景,从单一的创作模式到全产业链的深度开发,这座开园仅仅半年的园区,已然成为了观察成都数字文创生态的一个鲜活样本。
锚定网文:深耕创作源头,构建IP矩阵
“网络文学堪称数字文创领域的‘内容富矿’,然而在过去,许多优质的IP却因为转化过程中的断层问题而被无情埋没。”八角沃克总经理杨琼在接受采访时坦率地指出。作为产业园的运营方,八角沃克之所以选择以“网文IP”作为破题点,背后离不开成都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高达404.3亿元。而成都作为当之无愧的“网文重镇”,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像《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诡秘之主》等爆款作品皆出自四川作家之手。
为了解决优质IP转化难题,产业园精心搭建了“全周期培育系统”。一方面,积极引入四川省网络作协秘书处,成功吸引了200余位作家入驻园区进行创作;另一方面,联合天府影业、成都文交所设立了“短剧剧本孵化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使得作品在创作阶段就能与影视、文旅等下游产业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
作家漫彩在园区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过去写完书之后才去寻找买家,过程十分艰难。而现在,产业园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从写作到改编的‘导航仪’,让创作之路更加清晰明确。”在开园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园区已经成功孵化短剧剧本超过100个,转化作品20部,有力地带动了下游产值突破10亿元。
文旅赋能:实现文字叙事向场景消费的华丽转身
踏入产业园那独具特色的“一院一景”川西院落群,白墙黛瓦之间处处隐藏着文旅融合的巧妙构思。每一栋建筑不仅是作家们潜心创作的工作室,同时也是短剧的取景地和剧本杀体验馆。在拍摄的空档期,这些场景能够迅速转化为文旅消费空间,形成了一种“创作 - 拍摄 - 运营”的时空折叠模式。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园区在开园之后,仅仅通过场景租赁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以园区为坚实基础,八角沃克携手锦江区文体旅局共同推出了“我在三圣乡拍短剧”这一特色厂牌,全面助力三圣乡实现转型发展。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八角沃克将这种成功的发展逻辑进一步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他们运用网络文学独特的内容表达方式,成功参与到磁器口古镇景区、螺髻山景区的运营当中。通过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消费场景进行深度结合,为年轻人群体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从而让这两个传统景区在网络上迅速爆火出圈。尤其是螺髻山景区,通过结合AI直播技术,实现了门票收入3000%的惊人增长。
“文旅产业迫切需要‘情绪价值供应商’。”杨琼表示,网文IP为景区注入了青春活力的叙事元素,而线下场景则反过来为IP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二者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好局面。“产业园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试验场。未来,我们可以借助园区平台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土题材,如三国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文化等,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创内容IP矩阵。”
▲ 网络文学展厅
生态共建: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共同体
在去年的开园仪式上,四川省作协授予该园区“网络文学产业基地”的称号,这背后透露了八角沃克更深层次的目标——构建一个完整的网文产业生态圈。通过成都传媒集团导入丰富的媒体资源、文交所盘活版权交易市场、高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园区成功形成了“IP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作品存入版权库后可以分阶段进行转化,创作者能够按照影视、游戏、文旅等不同的开发进度获取相应的分成。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生态扩容的关键因素。VR/AR、AIGC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让网络文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形式,而是形成了具有多元场景和不同角色的“可视化”与“可互动化”体验,进一步拓展了用户的消费场景,显著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此前,八角沃克便先后参与了多个沉浸式娱乐及融合式剧本游的内容开发项目,通过技术赋能,让网络文学内容成为了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新型文化产品。“数字文创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厚度与科技高度的深度结合。”杨琼强调道。
半年的时间悄然过去,这座充满活力的院落群已经成功聚集了15家产业链企业,并且与数十家上下游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正如省作协相关负责人所评价的那样:“产业园让网文从‘一个人的江湖’变成了‘一群人的生态’。”当文字从屏幕中跳跃出来,生长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延伸的产业矩阵时,成都数字文创的“第四极”野心,或许就正隐藏在这一方白墙黛瓦之间。
本文介绍了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开园半年来的发展成果。园区以网文IP为核心,搭建全周期培育系统,孵化众多作品并带动下游产值增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场景消费与IP双向赋能,还将模式拓展到其他景区。同时构建网文产业生态圈,利用技术扩容生态,聚集多家企业和机构合作。展现了该园区在推动成都数字文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