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银行业盘点:经济大省信贷波动与中小银行风险待解

本文聚焦2024年末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情况,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包括部分地区不良率下降、经济大省信贷质量波动等情况,同时探讨了各类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相关的政策举措。

时光迈入2024年末,全国多数区域的银行业在整体上依然维持着资产质量的稳健态势。然而,若深入探究具体数据,便会发现普遍存在的波动现象。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依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信息进行了细致梳理。在已公布2024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26个地区(涵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之中,有16个区域的不良贷款率相较于2024年初出现了上升情况。

具体而言,多个经济大省的银行业资产质量呈现出了略有下滑的迹象。与此同时,此前一些风险偏高的地区,通过持续不断地处置和出清不良资产,正逐步回归到健康的轨道之上。举例来说,甘肃、河北、广西等地的银行业成功实现了不良率和不良贷款规模的“双降”。而像广东、浙江和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信贷基数相对较高,不良贷款率的小幅波动便导致了不良资产总规模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甘肃、河北等地持续压降不良贷款

近期,上市银行2024年度的经营指标正陆续对外披露。截至记者发稿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和重庆银行所披露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95%、1.06%、1.31%和1.25%。与年初相比,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平,交通银行下降了0.02个百分点,重庆银行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且这几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低于去年末全国商业银行1.50%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银行业资产质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券商中国记者的梳理,在全国已公布2024年末数据的26个地区中,若以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基准,有9个地区的不良贷款率高于该基准。其中,黑龙江、甘肃、吉林、海南、大连这5个区域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超过了2%。而浙江、江苏、北京、厦门和安徽这5个地区的该项指标则低于1%。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通过持续不断地处置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指标偏高地区的数量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中,海南、甘肃、大连的降幅尤为明显,已全面脱离了5%的“警戒值”,成功步入了安全区间。

2024年,多个区域依旧在持续推进不良贷款指标的压降工作。其中,甘肃、河北、广西实现了“双降”。截至去年末,甘肃的不良率较年初下降了0.62个百分点,降至2.56%,不良贷款规模较去年初减少了约130亿元;河北的不良率下降了0.35个百分点,降至1.66%,不良贷款规模减少了约194亿元;广西的不良率下降了0.22个百分点,降至1.28%,不良贷款规模减少了约55亿元。此外,天津、海南、大连、山东等7个地区的不良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甘肃堪称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典型区域之一。受到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内农信机构的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历史包袱相对沉重。数据显示,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高于6%,不过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该指标均远好于整体水平。到了2024年末,整体风险指标已实现了大幅下降。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都提及了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表述。2024年的表述为“稳妥推进农合机构改革,使高风险机构有序退出,力争清收处置不良资产450亿元左右”。据悉,2025年是甘肃农信化险改革落地启动之年。根据省政府的工作安排,甘肃将“压茬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完成高风险机构退高任务”。同时,甘肃省筹建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行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经济大省信贷质量略有波动

从数据的变化幅度来看,黑龙江、厦门、广东等16个地区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相比2024年初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反映出这些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出现了下滑。其中,黑龙江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40个百分点,达到了2.60%,增幅相对偏高;其余15个地区的上升幅度则较为有限,均在0.01个百分点至0.20个百分点之间。

尽管从整体风险指标来看,多数地区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仍维持着稳健向好的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业贷款资产质量在2024年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第一类是经济大省,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在去年末,这三个省份的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规模呈现出“双升”的态势。其中,广东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17个百分点,达到了1.52%,已超出了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基准线,不良贷款规模在去年新增了约450亿元,总量达到280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和江苏的不良率数值仍处于极低水平,分别仅为0.75%和0.77%,但分别上升了0.13和0.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分别新增了约344亿元和423亿元。由于这三省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客观上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基数较大,从而带动了不良资产规模的上升。

第二类是一线发达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及部分沿海城市如厦门、青岛。这些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数值虽然保持在低位,但也出现了信贷质量的波动。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不良贷款率分别较2024年初上升了0.02、0.06和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规模分别增加了约81亿、150亿和153亿元,深圳的不良贷款规模总量达到1540亿元,居于一线城市首位。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中,厦门、青岛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了0.16和0.20个百分点,增幅较为明显。

这一趋势在多家全国性银行的资产质量中也有所体现。近日,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或是东部、南部地区的信贷风险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

“这些经济发达区域的不良率阶段性反弹较为正常,因为其指标基数较低。”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近年来,房地产风险正在逐步出清的过程中,对较低水平的不良率容易产生波动。另一位券商分析师则表示,零售领域的不良贷款压力主要来自普惠领域小企业和经营贷,零售不良率预计仍会抬升;对公方面,大部分民营房企的债务压力已基本暴露,房地产正在持续平稳出清。

机构分化:中小银行存量风险待解

近三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年处置的不良资产均超过3万亿元,保持了较强的处置力度。银登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不良资产挂牌转让成交规模达到了2258亿元,同比增长81%。总体而言,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但也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出现了下降。

作为优质银行的代表,A股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维持着稳健的状态。近期,16家上市银行在2024年业绩快报中披露了资产质量数据,其中10家银行实现了2024年末不良率同比下降,6家持平。这些上市银行一类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另一类主要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银行。

从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全国性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仍在持续走低。数据显示,2024年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3%和1.22%,分别同比下降了0.03和0.04个百分点。

然而,地方中小银行的风险指标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其中,2024年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2.8%,同比下降了0.54个百分点,尽管较前一年的降幅明显,但其数值仍居于各类金融机构的首位。其次是城商行和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了0.01和0.11个百分点,达到了1.76%和1.66%,其中城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量仅次于国有大行,全年新增417亿元。

过去一年,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节奏明显加快,多地农信系统改革方案平稳落地。四川、广西等多地组建了万亿资产规模以上的省级农商银行,一批全新万亿级“超级农商行”正在逐步崛起。同时,2024年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下降明显,全年减少了192家,其中村镇银行减少的数量最多。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力度有望持续加强。今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的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稳妥有序地推进村镇银行的改革重组。今年3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方式分类化解风险”。这一系列政策举措,都为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后续相关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本文全面分析了2024年末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状况。不同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差异明显,部分地区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实现“双降”,而经济大省和发达城市出现信贷质量波动。同时,各类商业银行呈现分化态势,全国性银行资产质量向好,地方中小银行仍面临较高风险。不过,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与改革发展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652.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3-28
下一篇 2025-03-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