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这一热搜话题展开,详细介绍了各类外卖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析了外卖员“不选清单”上热搜的原因,指出外卖行业食品安全背后监管链条断裂的现状,并发起读者关于在家做饭还是点外卖的讨论。
在17日上午,一则热门话题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冲上了热搜榜的第一位——#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
中午时分,向来是用餐的高峰期。许多人为了能在午休时间准时享用到美食,都会提前点好外卖。然而,为何最好不要提前点外卖呢?这里面可是大有玄机。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类外卖隐藏的问题:
4、炸鸡/炸串:商家使用的往往是半成品冷冻鸡块,经过反复油炸,油质严重劣化,这样的过程极易产生致癌物,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5、粥类:不少粥类外卖存在隔夜粥二次加热售卖的情况,甚至有些无良商家为了让粥的口感更浓稠,还可能添加增稠剂,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
6、水果捞:商家会把坏果削去腐烂部分后切块,再用酸奶或调味料掩盖异味。这样一来,水果的新鲜度根本无法保证,消费者食用后很容易引发腹泻等问题。
7、水饺类:多为低价散装速冻饺,馅料使用的是边角料肉,手工现包的比例极低。消费者吃到嘴里的可能并不是新鲜制作的水饺,而是不知道存放了多久的速冻食品。
8、炒饭/烤肉拌饭:价格低廉的烤肉多用速冻肉,肉质来源不明。为了提升口感,商家会使用大量酱料来增味,这样的食物不仅缺乏营养,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9、料理包快餐:也就是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提前买好相应的菜包,有人下单时简单加热即可出餐。这种方式虽然节省了时间,但菜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却大打折扣。
10、汤品:为了节约成本,汤品通常料少水多,只通过调味包来增加鸡汤或骨汤的味道。消费者喝到的可能并不是真正营养丰富的汤,而是充满添加剂的“药水”。
外卖员“不选清单”为啥上热搜?
外卖员的“不选清单”之所以能迅速登上热搜,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在场者”。他们亲眼目睹过麻辣烫汤底一周不换、炸鸡块反复解冻使用工业增白剂、水果捞以变质水果混入酸奶掩盖异味等不堪入目的场景。而这些场景,消费者根本无从得见,他们看到的只是“好评返现”“满减促销”的营销狂欢。
当促销策略精准击中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时,却扭曲了饮食选择的本意。调查显示,过量点餐导致的浪费中,近三成源于盲目追逐优惠。更隐蔽的是,平台算法通过刷单、虚假评论营造出“高销量”“高评分”的假象,让卫生堪忧的黑作坊摇身变为“网红店”,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信息茧房中逐渐消解。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断裂。
-
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朋友圈厨房”“微店”通过平台漏洞接单,其加工环境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的卫生水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
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风险放大器。海鲜、凉拌菜等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缺乏冷链保障的配送途中极易变质。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让外卖员沦为“差评替罪羊”。
你是自己在家做饭
还是经常点外卖?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本文通过揭秘各类外卖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外卖员“不选清单”上热搜的原因以及指出外卖行业监管链条断裂的现状,呼吁消费者关注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并思考是选择在家做饭还是继续点外卖。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