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力量助力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借群众之力,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本文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及作风建设展开,强调群众参与和监督的重要性,阐述了让群众参与可精准发现问题、群众监督是锐利武器等内容,提出以群众评价为标准推动作风建设。

据新华社石家庄3月28日电,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中,注重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是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查摆问题环节,还是集中整治阶段,都不能搞“闭门造车”,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聚焦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触摸到的实际成效来取信于民,进而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进程中,群众绝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监督者和最终的阅卷人。因为群众对身边的不正之风感受最为真切,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群众对作风建设成效的评价也是最客观的,他们的感受和评价是最真实的反馈。所以,在学习教育活动里,只有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内心的所思所盼,精准地发现问题的苗头和潜在隐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群众的“身边小事”实际上就是作风建设的“大事”,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就是反映作风建设情况最真实的“晴雨表”。党员干部要怀着“入山问樵、遇水问渔”的谦逊心态,真正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间。要从群众的“牢骚话”中去掌握真实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牢骚话,往往反映了群众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和不满;在群众的“家常话”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方法,家常话里蕴含着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问题查摆更加精准,集中整治更加有效,让政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接地气,让整改措施更能贴近民心。

群众参与是作风建设的源头活水,为作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而群众监督则是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能够精准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近年来,各地积极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火眼金睛”作用,敏锐地发现了一批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面对作风建设中的顽瘴痼疾,我们要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让群众监督无处不在,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党的作风建设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我们要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让群众成为参与作风建设的主体、监督作风建设的眼睛、检验整改效果的镜子、评价作风建设成效的尺子。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来持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让中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强调了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中群众参与和监督的重要性。指出要通过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取信于民,让群众参与精准发现问题,畅通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以群众评价为标准推动作风建设,从而赢得群众信任,让八项规定展现更大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034.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3-28
下一篇 2025-03-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