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英雄田兴:与朱元璋的别样人生轨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拜把兄弟田兴的故事。田兴武艺高强,曾救助落魄的朱元璋,助其招揽人才成就大业后却功成身退。后来田兴在隐居处除虎患,朱元璋得知后多次邀其回朝,亲写情真意切的信相劝,最终田兴赴京与朱元璋叙旧,却坚持不做官,其后代在止马岭繁衍。

张漱耳

打虎英雄田兴:与朱元璋的别样人生轨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以心狠手辣的皇帝形象为人熟知。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行事果断、手段强硬的帝王,也有温情的一面。明朝洪武年间,一则消息传入朱元璋耳中,应天府的打虎英雄竟然是自己曾经的拜把子兄弟田兴。这一消息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朱元璋内心的波澜。他立马决定邀田兴相见,为此还亲笔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御批为田兴建了一座打虎石坊。更值得一提的是,《田兴打虎》一文还登上了民国的学生课外读本。那么,田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朱元璋又为何要亲自给他写信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

功成名就不辞而别

与朱元璋结为拜把子兄弟的田兴,是明朝青州府安丘县白芬子乡大石庄(今安丘市兴安街道大石戈庄)人。这个村庄位于距离白芬子乡驻地东北方向5里多路的丘陵之上。田兴一家在元末时期便居住于此。田兴自幼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6岁时他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然而,到了9岁,他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毅然辍学,在名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各种武艺。耍拳弄棒、舞刀抡枪,他对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成年后的田兴,身材高大魁梧,气质不凡。他喜爱游历四方,以做一名行侠仗义的游侠为荣。关于他与太祖拜把子这件事,在《明史》中以“紫衣人”记载,并未明确提及他的名字,而地方笔记野史则确定此人就是田兴。在《明代历史演义全书》中有简略的表述:太祖在微末之时,与田兴相遇,田兴独具慧眼,识得英雄,不仅出资周济太祖,还与他结拜为兄弟。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曾经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最终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逆袭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年少时期,朱元璋依靠给地主放牛维持生计。然而,命运对他十分残酷。有一年,家乡凤阳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紧接着瘟疫又肆虐而起。在这场灾难中,朱元璋的父母、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先后离世。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父母去世时甚至难以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安葬。幸亏乡人刘继祖慷慨相助,给了一块地,才让朱元璋得以埋葬父母。为了糊口,朱元璋无奈之下到皇觉寺削发为僧。然而,瘟疫并没有就此结束,灾情依然十分严重,寺院的香火也越来越冷清。和尚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讨食。

朱元璋四处化缘乞讨,至正六年(1346年),他流落到颖州(即安徽省阜阳)。那一年冬天,暴雪纷飞,千里江淮地区寒风呼啸,大地一片白茫茫。朱元璋身着单衣薄衫,饥肠辘辘,在流浪途中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雪路上。不知过了多久,外出跑单帮刚刚做成一笔大买卖的田兴也路过此地。他发现了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的朱元璋,没有丝毫嫌弃,毫不犹豫地将他背回家中。田兴为朱元璋抓药治病,精心照顾他吃饭。在田兴的悉心照料下,朱元璋逐渐康复。朱元璋对田兴的济急扶危之情感激不已,坚持要与他“拜把子”,义结金兰。当时,田兴三十有余,为兄长;朱元璋18岁,为弟弟。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定远人郭子兴聚集了数千少年,袭据濠州。朱元璋还俗从军,投奔郭子兴。守卫中军大帐的士卒以为他是间谍,将他捆绑起来,押至郭子兴面前。郭子兴见朱元璋状貌不俗,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将他收于帐下,任命为十夫长。这段记载出自《明史》,但实际上,朱元璋能被郭子兴收下,并非仅仅因为他的状貌,更重要的是田兴的推荐。原来,田兴早在郭子兴起事前就与他相识。为了让朱元璋能够得到郭子兴的认可,田兴“亟为游扬于郭”,在郭子兴面前极力称赞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发现,作为郭子兴好友的田兴,并不热衷于帮助起义军。他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便询问田兴原因。田兴对这位“拜把子”兄弟毫无保留,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的这些起义队伍只顾着相互斗争,争抢地盘,不足以成就大事。他反过来劝说朱元璋瞅准时机,脱离红巾军,自成一系。

朱元璋听从了田兴的建议,不久便自成一军。为了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田兴不辞辛劳,东奔西走。他来到好友常遇春的家乡,凭借自己的口才和威望,力劝极为善射、勇力无比的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常遇春被田兴的诚意所打动,于是归于朱元璋门下,与徐达共同领兵,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不久之后,田兴又前往濠州,劝说武友胡大海到朱元璋麾下效力。胡大海虽然目不识丁,但为人豪爽,极重感情。他不仅一口答应下来,还折节下士,推荐刘伯温、宋濂、叶琛、常溢等才士一起投靠朱元璋。可以说,假如没有田兴的这些努力,朱元璋不仅难以笼络到这些人才,甚至能否成功灭元都还是个未知数。按照常理,像田兴这样为朱元璋的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此后应该等着封王拜相,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田兴却选择了功成身退,不辞而别。

至于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或许是他觉得自己生性不拘,不适合官场的规矩和束缚;或许是他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洞察到他“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但这些都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只有田兴自己知道。反正,在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时间,田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临别时,他只去见了常遇春一面,透露自己将浪游四方。田兴表达的意思是,如今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他的心愿已足,从此将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再留在京城多事了。

隐居止马岭除虎患

所谓的浪游四方,实际上只是田兴的托词。他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是选择来到南京应天府管辖的六合止马岭隐居。他在止马岭一处名为曲涧的幽静偏僻之地安了家。止马岭,又名芝麻岭,这里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路经此地,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连坐骑都止步不前,因此得名“止马岭”。也有传说称,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时路过此坡,战马突然大叫不前,于是便在此安营扎寨,止马岭由此而来。

洪武三年(1370年),在距离田兴居住的地方不远的山洼里,出现了一群老虎,这些老虎十分凶猛,咬伤咬死了很多人。衙门多次组织人手去捕杀,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衙门只能布告乡民,予以警示。田兴看到布告后,毫不犹豫地操起大刀和钢叉,只身一人进山。他仔细寻找老虎的踪迹,深入虎穴,与老虎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短短十多天后,竟然打死了7只老虎(也有说打死10只)。这一壮举震惊了官府。县太爷得知本地有这么一位壮士后,立即登门造访。当询问他的姓名时,他笑而不答;赏赐给他财物,他也坚决不要,“赍金为谢,兴独不受”。

于是,地方官员将田兴的事迹上报朝廷,详细描述了他的形象、模样、口音和勇敢之举,请求朝廷予以表彰。朱元璋看罢报告,立刻想到是田兴。他派人去查访,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喜出望外,因为当年田兴悄然离开,他感到十分失落,一直派人四处寻找,可惜始终一无所获,一度以为田兴已经离开人世,便停止了对他的寻找。现在得知了田兴的行踪,朱元璋大笑着说,我断定的没错,打虎英雄非田兴莫属!

朱元璋立即口谕诏请田兴回朝为官。然而,派去的人却被田兴避而不见。朱元璋并没有放弃,他又让翰林院的才子正式写邀请函,再次派人携函去请田兴。

元璋亲写书信劝归

然而,第二次派去的人仍然没有请回田兴,只带回了他不想当官的一句话。朱元璋听后,突然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嗨,我怎么能让你们这些文人写信邀请呢,你们写的信文采有余,人情味不足。我兄弟是游侠出身,看了这些酸巴巴、文绉绉的东西,他更不会来了。这信必须由我来写。

于是,没什么文化的朱元璋写下了一封充满人情味的《与田兴书》: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近闻打虎留江北,为之喜不可仰。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兄长独无故人之情,更不得以勉强相屈。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书,略表一二,愿兄长听之。昔者龙风之僭,兄长劝我自为计。又复辛苦跋涉,参谋行军,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从此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复再来多事矣!”我故以为戏言,不意真绝迹也。皇天厌乱,使我灭南盗,驱北贼。无德无才,岂敢妄自尊大?天下遽推之。陈友谅有知,徒为所笑耳!三年在此,访求山林贤人,日不暇给。兄长移家南来,离京甚近,非但避我,且又拒我。昨由去使传言,令人闻之汗下。虽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而平生交谊,不为时势变也。世未有兄因弟贵,惟是闭门逾垣,以为得计者也。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本来我有兄弟,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这封信写得情真意切,诚意满满。朱皇帝居然放下了自己的身份,口呼兄长,谦称自己“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他直言两人虽不是同胞兄弟,却一起出生入死,情同手足,这份情谊永世难忘。信的末尾两句则在玩笑中严肃地摊牌,表明:“(你)再不过江,不是脚色”,意思是您如果再不过江,就不是好汉。

写毕,朱元璋派出田兴的挚友、开国名将常遇春持信前往。常遇春见到田兴后,坦诚地说:“兄长,你我是好友,我就直说了。你在建国之初不辞而别,圣上不仅没有计较,反而因为你夜不能寐。如今你露面,圣上喜不自禁,接二连三地下诏,此次还亲自写了一封信,你先好好看看。”

这封信果然句句打动了田兴的心。要知道,朱元璋一辈子刚硬强悍,多疑残忍,对待功臣毫不留情地诛杀,对待贪官也是严惩不贷,对待任何违逆者更是毫不手软。他什么时候对人如此客气过?现在他姿态摆得这么低,又委派好友前来游说,如果再违逆圣意不肯去见,那就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田兴“野服诣阙”,与常遇春一同赶往南京。朱元璋果然以兄长相敬,亲自出城,在龙江迎接田兴。在正阳宫里,朱元璋为田兴摆下了盛大的筵席,与他叙长话短,情谊如初。朱元璋询问当年田兴出走的原因,田兴回答说,看到天下已定,你成为了一国之君,而且是一位明君,他就不想多事参与朝政了。离开你去云游,享受在你治理之下的太平盛世,岂不乐哉?

当朱元璋希望他此次留京继续辅佐时,田兴还是坚持自己的初心,摇头婉拒。他说:“这次只是来看看你,当官真的不适合我。”

此后,虽然田兴一再辞行,可朱元璋却舍不得他离开。在京师的第二年,田兴打算带着两个儿子故技重施,悄悄离开,不料竟突发急症辞世,卒时50岁。朱元璋异常悲痛,亲自为其扶柩归葬。他悲凄地说:“与我共患难而不共安乐者,斯人而已。”当时的人也称赞田兴:贫时济之,达时远之,堪称交友楷模。

田兴堪称战国鲁仲连所谓的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然而,这样的高士,在安丘当地却鲜为人知。究其原因,可能与他离开太早,携家眷落户六合有关。

后来,朱元璋下诏将田兴打虎的那个无名山洼命名为“打虎洼”,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打虎坊,大儒宋濂亲自在石坊上题写:“大明洪武三年九月,田兴打虎处”,以此来纪念田兴的事迹(可惜石坊已无存)。

同时,朱元璋降旨让田兴的两个儿子留京师,授锦衣卫指挥之职。二人克己职守,秉公廉洁,为人仗义,深有田兴遗风。

数年后,为实现父亲遗愿,兄弟俩恳请辞官,执意回六合。朱元璋见其去意已决,就放他们回到止马岭定居。

从此,在山清林密的止马岭上,在淼淼明澈的大泉湖畔,田兴的后代过着淡泊逸然的山野生活,直至终老。兄弟俩在此开枝散叶,成为今六合山区田氏始祖。

本文详细讲述了朱元璋与拜把兄弟田兴的故事。田兴武艺高强,在朱元璋落魄时救助他,助其招揽人才成就帝业后功成身退。隐居时除虎患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多次邀其回朝,亲写书信相劝。田兴赴京与朱元璋叙旧,但坚持不做官。他去世后,朱元璋对其厚待,其后代在止马岭繁衍。田兴这种重情重义、功成不居的品质令人敬佩,这段故事也展现了朱元璋温情的一面。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472.html

(0)
maureenmaureen
上一篇 2025-03-29
下一篇 2025-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