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帕金森病展开,介绍了其发病原因、典型症状、患病人数,还对“手抖是否就是帕金森”这一疑问进行了解答,并给出判断帕金森病的关键信号,帮助读者科学认识和防治帕金森病。
科学抗“帕”
抗“帕”不怕
科学防治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且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变性死亡的情况,进而导致多巴胺递质水平大幅度降低。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方面,静止性震颤(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抖)、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较为常见。而非运动症状则可能伴随焦虑、抑郁、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值得关注的是,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7%,目前全国患者总数已经超过250万人。
手抖、动作慢,就是帕金森?
手抖≠帕金森! 震颤其实分为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及动作性震颤。其中,姿势性震颤及动作性震颤常常出现在特发性震颤及甲状腺疾病患者中。而帕金森病典型的“静止性震颤”表现为,当人坐着不动时,手会像“搓药丸”一样抖动,起身走路时这种抖动反而会减轻。
要判断是否可能患有帕金森病,记住以下三个关键信号:
一是 动作变慢,比如系扣子、刷牙等日常动作,比过去要多花一倍的时间。
二是 身体僵硬,转身的时候需要挪小碎步,就像“生锈的机器人”一样不灵活。
三是 表情减少,家人常常会说“你最近怎么总板着脸”。
如果持续3个月以上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建议马上到神经专科进行专业评估。
本文详细介绍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患病人数,纠正了“手抖就是帕金森”的错误认知,并给出判断帕金森病的关键信号。旨在帮助读者科学认识帕金森病,做到早发现、早评估,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