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数字内容的全球化叙事”主题交流活动展开,介绍了活动中嘉宾对数字产业的剖析与探讨,包括数字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中国数字内容“出海之路”,还阐述了成都在数字文创产业的布局、成果以及未来规划。
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核心议程活动之“数字内容的全球化叙事”主题交流活动。该活动由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
在主题演讲环节,现场的各位嘉宾聚焦数字产业全景,深入剖析了数字产业生态中的产业环境。他们热烈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多个多元数字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像影视制作、游戏开发、新媒体运营等方面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同时,嘉宾们还对当下数字产业在技术迭代路径、市场拓展方向等方面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且敏锐地洞察到了成都在数字内容产业赛道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
在活动中,多方共同探讨了中国数字内容的“出海之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在题为《国际视听传播中的“中国故事”共情力提升》的演讲中指出:“内容传播,有‘元素’并不等于有了意义。”他认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需要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复星影视文化集团总裁程笳淇带着《城隍》《好运神仙》系列等作品的制作经验,提出了《以东方美学重构全球数字叙事》的“文化解码方程式”。程笳淇表示:“东方美学作为文化母体,既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文化创新的话语坐标系。它通过不断被重新诠释,证明传统文化母体并非封闭的遗产,而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系统。”
成都星阅辰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拥有《遮天》系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多个垂直领域头部IP的全版权。该公司副总裁安相勋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中国数字内容行业从业者应坚持“传统精髓 + 现代诠释”、“民族特色+国际表达”,以新时代视角进行诠释和创新表达,融入世界IP格局的发展。
作为中国微短剧界的“出海先锋”,成都旭靖芳华影业创始人、总经理廖宇靖在《中国微短剧的全球实践与中日协同》中深度剖析中日文化的异同,探讨如何以此为创意核心,策划出能吸引全球受众的微短剧内容。
实际上,成都在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早在2002年,成都就已开始布局数字产业。到了2006年,成都被列为国家级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2022年2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
近年来,成都在数字文创打造方面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05亿元,同比增长11.69%,数字文创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可可豆动画、光线彩条屋影业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首部票房破百亿元的电影,还进入了全球票房榜前十,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而这部优秀作品的出生地就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它也成为了成都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的最新标杆作品。
《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曾提出,聚焦游戏电竞、影视传媒、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四个重点赛道,力争2025年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产业规模破1000亿元,加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如今,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本文通过介绍“数字内容的全球化叙事”主题交流活动,展示了数字产业在多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数字内容“出海”的策略和思路。同时,详细阐述了成都在数字文创产业的长期布局和显著成果,表明成都在数字文创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