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斑驳间,领略文物里的信仰与文明

本文围绕春天这一植树造林的时节展开,通过“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介绍了5件与树有关的文物,从不同文物的自述和详细简介中,展现了其中蕴含的信仰与文明。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广袤的中华大地迎来了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对树木的信仰,是人类早期极为常见的自然信仰之一。本期“文物会说话”有声海报专栏,精心甄选了5件与树有关的文物,借助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新颖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文物中所蕴含的信仰与文明。

青铜神树——扶桑树形铜灯

树影斑驳间,领略文物里的信仰与文明

“我呀,既是西汉时期实用的‘落地灯’,又承载着那时人们对远古传说的浪漫想象。传说东海中有棵高大的神树,它由两棵桑树相互扶持生长而成,名叫扶桑。十个太阳栖息在这棵树上,金乌每天驮负其中一个太阳巡天,于是人们便能见到日出东方的壮丽景象……当我身上的十盏烛光亮起,那扶桑神树、金乌负日的神话,仿佛就真切地出现在眼前。”

——来自扶桑树形铜灯的自述

文物简介

西汉扶桑树形铜灯现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这盏灯造型独特,作扶桑树形。它的主干呈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是宝瓶形,搭配覆盘形底座。主干分两层向外伸出九条枝干,每枝顶端托着一个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还置有金鸟形灯盏,灯盏中心均有插蜡锥。枝干有长有短,上层的较短,下层的较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绝不重复,枝干的粗端还刻有“X”形符号。而且,这灯的干、枝、叶、鸟分别铸造,通过榫卯套合为一体,还可以自由装卸呢。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扶桑可是太阳栖息的神树。扶桑树形铜灯依据《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记载而铸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摇钱树——褐绿釉陶桃都树

树影斑驳间,领略文物里的信仰与文明

“传说中有座神山叫桃都山,山上有一棵硕大无比的神树——桃都树。树上有一只天鸡,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它时,它就会开始啼鸣,凡间的鸡听到它的叫声便会随之鸣叫,唤醒沉睡的人们开启新一天的生活……我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受欢迎的神树。在匠人们精湛的塑造、上釉并烧制成型后,我细节饱满的枝干向上而生,活灵活现的动物在树干之中嬉戏,而站在最上端引颈啼鸣的神鸟,仿佛依然在等待唤醒每一次新的黎明。”

——来自褐绿釉陶桃都树的自述

文物简介

这件东汉时期的褐绿釉陶桃都树现藏于深圳博物馆。它通高73.5厘米、宽19.3厘米,圆柱状的树干从根部到顶部下粗上细,底部是三角锥体的树座,向外分出三锥状足,足端装饰有草叶纹,还间饰着羽人、蝉等物象,纹饰花样十分细致精巧。树枝共有十二分枝,末端塑出树叶,树顶呈锥状,顶端的立鸟似乎在引颈啼鸣,下面还有一只攀住树干的小猴子。整体树干与树顶施褐釉,枝叶施绿釉,褐色和绿色的双色釉面,充分展现了汉代陶瓷的高超工艺。

果木图壁画砖

树影斑驳间,领略文物里的信仰与文明

“果木枝叶伸出墙头,门扉半开着,一个男子手持棍棒守护着果园……这是魏晋时期果木园的一个场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珍贵的细节,都被我记录了下来。”

——来自果木图壁画砖的自述

文物简介

果木图壁画砖出土于嘉峪关市新城5号魏晋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画面中描绘了一个男子手持棍棒护园,树枝伸出墙头,极为繁盛的树梢有一只鸟飞过。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壁画采用一砖一画的方式,线条随意潇洒,一挥而就,用色也极为简练朴实。

本文以春天植树造林时节为背景,通过“文物会说话”专栏介绍了扶桑树形铜灯、褐绿釉陶桃都树、果木图壁画砖等与树有关的文物。从文物的自述和简介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代传说在文物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时期的工艺特色和社会生活状态,展现了文物所蕴含的信仰与文明。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719.html

(0)
江月浔江月浔
上一篇 2025-03-29
下一篇 2025-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