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州荔湾区的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深入街巷,展现了荔湾区众多承载历史价值的建筑,介绍了当地以多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物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举措,并详细讲述了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和宝源路101民居等典型案例的活化故事。
当你漫步在广州荔湾的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之处,是被历史精心雕琢、刻满岁月痕迹的建筑。这些建筑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建筑的墙壁上,悬挂着那块篆刻有“文物保护单位”字眼的牌匾,每一块牌匾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人和事。
近年来,荔湾区积极响应让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的号召。他们将依法保护文物作为首要责任,把服务城市发展视为自身使命,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绣娘,用足了“绣花”功夫,努力让那些沉睡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全力促进文物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翻开荔湾区精心汇编的10个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其中囊括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多种有效路径,这些文物再次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隐藏于街巷历史再现,空间再续文化前缘
曾经见证广州城市沧桑变迁的西门瓮城遗址,经过精心修复,如今再现真容,成功升级为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空间;经过修整后的陈廉伯旧居,成为了荔湾博物馆的重要展区;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旧址,被打造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李小龙祖居也成为了永庆坊旅游片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场所……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荔湾始终坚持延续文物单位的历史价值,将文物空间升级为传播历史文化的新阵地,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
在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麻石街里,隐藏着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它位于耀华东街49号。这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三层高民居,曾经是梁广(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开展工作的居住地和活动点。
2021年,耀华东街49号启动了修缮工程。在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的基础上,对墙壁、屋顶、地面地砖等进行了细致的修补,还在三层加装了木梯和扶手等。经过大半年的精心施工,耀华东街49号在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经过修缮的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内部,精心布设了相关的红色文化宣传展板,详细介绍了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的由来和工作开展情况;二层摆放着旧式木制的床、书架、桌子、儿童椅,生动地模拟了梁广当年的生活场景;三层则被打造成为党员活动空间,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漫步在西关片区的宝源路101民居,这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二层高民居。它的身世可谓几经转变,曾经是华侨、西关名医家族等人士的居住地,也曾被征用为安置房和幼儿园。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这座民居在2017年迎来了焕新升级的重要节点,由广州壹零壹花苑餐饮有限公司投资人正式接手修缮。
在修缮过程中,民居原有的排水管、护栏、药瓶、花盆等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再利用,以这些老物件续写着民居的故事。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修复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间民居还留有许多‘宝贝’,经过清洁、保养后,旧药瓶、水管被巧妙地用作花瓶,旧花盆被改造为灯座,老式木门板被用作茶几……曾经的老物件化身为现在民居里独一无二的装饰品。”
2020年9月,完成修缮后的宝源路101民居曾经化身为西餐馆,但为了更好地贴合西关片区的饮食文化氛围,它的业态再次升级为粤菜私厨,将传统兼容创新的烹调技艺以粤菜的形式完美展示。
“宝源路101民居不只是一家粤菜私厨,它还是一个‘百变’的文化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当吃饭的桌椅撤走,这个空间就能为各种文化活动腾挪出场地。
本文通过介绍广州荔湾区的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情况,展现了荔湾区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从西门瓮城遗址、陈廉伯旧居等整体的文物活化成果,到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和宝源路101民居等具体案例,凸显了荔湾区在文物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上的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