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在江苏省太仓市成功召开的相关情况,包括大会的致辞嘉宾、嘉宾观点、主旨报告环节的讨论内容,以及大会的主题、活动安排和参与人员等,展现了此次大会对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航空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3月27 - 28日,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在江苏省太仓市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犹如一场行业盛宴,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大会现场,上海市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坚忠,太仓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华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庆分别登台为大会致辞。同时,还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专家特别顾问冯锦璋,赛峰集团中国区副总经理王衍,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国炜等嘉宾出席。他们的到来,为大会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行业权威性。
在致辞环节,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对于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的独到见解。史坚忠在致辞中特别提到,如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带来了全新的启发。AI驱动的气动设计优化、智能故障预测、材料研发加速以及模拟测试效率的大幅提升,都在切实地发挥着作用,不仅缩短了研发周期,还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这意味着,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将进入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新时代。
徐华东则在致辞中介绍了太仓市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的发展情况。他提到,太仓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凭借对德合作积累的精密制造基础和上海大飞机产业的溢出效应,太仓已经成功成为长三角航空配套制造的高地。这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在太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葛昌纯院士着重强调了3D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巨大潜力。他指出,金属3D打印技术(如SLM、LCD)已经成功应用于低温部件晶格结构、轻量化构件的制造;而碳纤维熔融打印则在风扇叶片等复合材料部件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为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带来新的变革。
梅庆在致辞中提出,为了推动航空发动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算法 - 算力 - 数据 - 场景 - 人才”五位一体的赋能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作用,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赛峰集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贵阳航发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等单位的二十余位行业专家,围绕关键制造技术、供应链管理、模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先进加工工艺、新型材料开发应用、试验测试技术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的交流和分享,为与会者带来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成果。此外,太仓方面还作了以《太仓市航空产业创新集群推介》为题的主旨演讲,进一步提升了“做航空,到太仓”的产业知名度。
此次大会为期两天,紧紧围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的主题展开。大会共计发表了20场专题演讲和1场小组讨论,吸引了90余家单位、300余位来自政府机构、发动机制造商、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先进技术供应商等行业同仁参加。大家齐聚于此,共同助力中国航空动力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融入全球航空生态,为书写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崭新篇章贡献力量。
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在太仓成功召开,多位嘉宾出席并致辞,分享了新兴技术、地区产业优势、3D打印技术潜力以及AI融合体系等观点。主旨报告环节行业专家围绕多个话题深入讨论,太仓也进行了产业推介。大会围绕主题开展多项活动,众多单位和人员参与,为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助力。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