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区的无人机飞手李世飞运用无人机等机械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故事。从帮助村民吊运竹子、搬运农产品,到为农业生产提供耕、种、防、收、烘干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李世飞还通过合办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培养农业“飞手”,推动农业发展。
在重庆梁平区的一片竹林中,一架无人机正稳稳地吊起一捆重达160斤的竹子。它在空中平稳飞行150米后,缓缓降落在山脚的公路旁,之后这些竹子将被集中运走。梁平区拥有广袤的百里竹海,当地老乡们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就是售卖竹子。今年,预计这里将产出竹木51万吨。然而在过去,依靠竹子营生可谓辛苦又不赚钱,这条谋生之路一度无人问津。
44岁的李世飞,是帮助村民吊运竹子的无人机飞手。据他测算,无人机吊运一捆竹子仅需5分钟,一天下来能够吊运6吨竹子,这一效率比传统运输方式提高了十倍以上。不仅如此,除了吊运竹子,他还使用无人机帮助山里的农民搬运脐橙、香蕉、荔枝、花椒等农产品。再过几天,到了春耕插秧时节,他还会用无人机直接将秧苗运送到水田中,这样既提升了效率,又避免了农民因田地湿滑在搬运秧苗时发生意外。
李世飞所在的合作社,目前拥有15种机械设备,涵盖了耕、种、防、收、烘干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的机械化作业。
走进李世飞的仓库,里面整齐摆放着无人机、插秧机、旋耕机、除草机等各类农机,数量超过了80台,他俨然一副农业专家的模样。但如果把时间回溯到15年前,他还只是个农业“小白”。2010年,在成都做了8年厨师的他,响应号召回到家乡重庆梁平区创业。受厨师“食为天下”理念的影响,他把目光投向了农业领域。于是,他投入30万承包了300亩地种植花椒。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没多久经营就陷入了低谷。除了缺乏经验外,传统种植方法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产量,这成为了他面临的最大难题。
幸运的是,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让他看到了转机。他发现,使用无人机管护5亩花椒地,仅需1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在无人机喷洒农药时,风力会把叶子背面吹过来,使农药喷洒更加均匀。凭借直觉,他认为这是一条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道路。于是,他立刻购买了无人机,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了当地第一个持证上岗的无人机“飞手”。此后,他成立了合作社,开启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旅程。随着他的名气逐渐增大,重庆市梁平职教中心找到了他,希望与他合作合办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并由他担任专业课老师。
李世飞回忆道:“第一年招生的时候,非常艰难,只招到了三十几个人,而且很多学生都是东拼西凑来的,家长们非常反对孩子从事农业工作。毕竟祖祖辈辈都在农村,他们不希望孩子再走老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他根据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技术熟练程度发放工资。
李世飞将学生们的课程设计为三分之一理论教学,三分之二到地里进行实操。他认为“农业飞手”不仅要懂得飞行技术,还要了解农业知识,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当同学们经过基地实训,飞行时间积累到200小时以上后,就可以兼职参与到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中。按照不同的作业场景,每亩地学生可以拿到5到10元的提成。以一单三四百亩的业务计算,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补贴。19岁的肖银,目前就读二年级,已经熟练掌握了飞行技术,兼职第一个月就拿到了1万多块的工资。
如今,李世飞任职的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已经开办到了第四年,招生规模比以前扩大了很多。去年入学的学生接近100人,并且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都留在了农业相关领域。随着无人机吊运功能越来越强大,“飞手”们不再一年只忙一季。由于各地农时不同,去年忙完重庆的农活后,合作社里的“飞手”们还前往广西、江苏、安徽、山东、新疆等地执行任务。谈起这些,李世飞总是笑呵呵地说:“谁说种地的就不能出差呢?”
李世飞满怀信心地表示:“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一方面要把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得更加规范,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们走得更远。虽然走在前面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但先行先试也能得到更多市场的认可。”
重庆梁平区无人机飞手李世飞的农业创业故事。他从农业“小白”成长为农业专家,运用无人机等机械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他通过合办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培养农业“飞手”,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他的经历展示了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农村培养了专业人才,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原创文章,作者:江月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