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开放科学:全球合作的新引擎

本文围绕开放科学展开,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的开放科学国际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负责人发表了对开放科学的看法,涉及开放科学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实现模式等内容,还介绍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科学推动下的成果及未来方向。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办的开放科学国际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公处主任夏泽翰指出:“开放科学是促进全球合作的催化剂。它能够推动共享知识的发展,助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能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在当今时代,开放科学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清华大学教授陈劲表示,开放科学一直以来都是促进高质量科研、加强科研合作以及推动科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机制。他强调,开放科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科学研究的价值理念,适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推广。开放科学理念的普及,不仅会改变人类科学研究的价值观,还会形成新的科学研究原则。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开放科学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信息的透明化,更为各类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开放科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AI冲击、数据壁垒等问题。随着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科学研究的协作范围已经超越了国界,开放共享成为推动创新的基础力量。

郭哲还提到,面对AI时代,需要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视野的“人桥”人才。同时,在驾驭变革、掌握科学利器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范风险。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表示,合作共赢、共创未来是人类克服未来挑战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他坚信,只有通过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才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与创新政策处处长以色拉·克拉克强调,科学应该是共享的,而不是封闭的。在这个世界上,知识不应只适用于少数人,而要造福于全人类。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提出,作为开放科学信息基础设施,要建立一种协作共享的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资源共享的模式;二是创造者联合协作模式;三是基于知识价值效应的科研生命周期流程协作模式。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张士运介绍,北京国际合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双提升。国际合作论文从2014年的2.2万篇,上升到2023年的3.8万篇,提高了80%。从论文情况来看,北京国际合作不仅实现了双提升,多边合作也促进了国际合作,主导能力不断加强,推动SDT发展成效显著,新兴技术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开放科学成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的助推力。

张士运还表示,未来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将有五个“点”:一是数据共享将成为引领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点;二是人工智能将成为引领国际科技合作的引爆点;三是重大问题是引领国际科技合作的着力点;四是交叉融合是引领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撑点。

本文围绕开放科学展开,多位专家阐述了开放科学在促进全球合作、科研发展、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介绍了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科学推动下取得的成果及未来方向,强调了开放科学在当今时代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431.html

(0)
LambertLambert
上一篇 2025-03-31
下一篇 2025-03-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