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的创作与交流经历,以及他为促进中非陶瓷文化交流所做的诸多努力,展现了中非文化在陶瓷领域的碰撞与融合。
当一只稳健的手握住那纤细的狼毫笔,轻轻探入青花料中,饱满的笔锋承载着艺术的期许。就在笔尖轻触光滑瓷面的刹那间,神秘而独特的非洲图案与灵动飘逸的中式水墨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震撼人心的交融,仿佛跨越了遥远的时空,在这小小的瓷板上奏响了一曲文化合鸣的乐章。
让我们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在这里,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瓷板画的创作。他神情专注,每一笔勾勒都饱含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轻轻搁下手中那还残留着青花料痕迹的毛笔,斯坦尼斯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每年我都会特意安排几周时间来到景德镇。在这里,我会聆听精彩的讲座,去欣赏各类丰富的展览,还能跟来自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深入交流学习。我内心特别渴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艺,然后把这些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非洲学生们。”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看到斯坦尼斯与其他艺术家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创作心得。他们的思想在碰撞,灵感在交融,共同探索着陶瓷艺术的无限可能。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完成学业之后,斯坦尼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刚果(金),并在金沙萨美术学院开启了他的任教生涯。在课堂上,他充满创意地用乌木雕刻出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精心采集红土来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他的课堂仿佛是一个跨文化实验的奇妙天地,在这里,他引导着更多非洲学生去了解如何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独特方式来创作陶瓷画。
斯坦尼斯满含深情地回忆道:“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那美丽的晨曦时,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光芒,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知探索的渴望。”每到假期,他还积极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截至目前,他已经带领37名非洲学生来到景德镇进行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在经历了这段学习旅程后,感慨万分地说:“原来陶瓷不仅仅可以用来盛装食物,它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能够承载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回国之后,斯坦尼斯已经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他不仅传授知识,还不断鼓励学生们来中国深入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共同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多彩多姿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天,此时已经成为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了景德镇。这一次,他不仅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回到了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来系统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为中非陶瓷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令斯坦尼斯感到无比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可数,而如今,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非洲候鸟”开始往返于非洲和中国两地。这里面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他们怀揣着对陶瓷艺术的梦想来到中国;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新的创作灵感;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他们促进了中非陶瓷贸易的发展。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斯坦尼斯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洲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共鸣,让中非文化在陶瓷艺术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文通过讲述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的创作、交流及教学活动,以及他带领非洲学生学习中国陶瓷文化的经历,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状,强调了文化交流对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