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与人工智能融合成趋势,北京需培育需求牵引者 6G“标准化元年”将至,北京发展前景与挑战并存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聚焦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通信领域专家的观点。介绍了今年6G发展的关键词,专家对6G应用的看法,以及机器人基于6G的优势。同时探讨了北京发展6G的前景、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在2025年3月27日至31日期间,备受瞩目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在此次年会中,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吸引了众多通信领域专家的参与。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中关村泛联院院长兼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以及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TD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金毅敦等。他们出席了该论坛,并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专家们就6G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今年6G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有两个,一是“标准化元年”,二是“与人工智能融合”。而当提及6G应用时,专家们几乎都一致认可“应该由技术、市场双轮驱动”这一理念。他们强调,要“深度挖掘垂直行业需求”,并且思考“如何以更好的性价比满足垂直行业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更是直言,6G要向DeepSeek(深度求索)学习,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

6G与人工智能融合成趋势,北京需培育需求牵引者 6G“标准化元年”将至,北京发展前景与挑战并存

图为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此外,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还补充道,机器人基于6G所具备的通信、感知、计算、大数据安全等集合能力,能够实现算力、AI能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卸载。这样一来,机器人可以变得更加轻便,成本更低,电池续航能力也会更强。

北京发展6G前景广阔,需要培育需求牵引者

多位受访专家对北京发展6G的前景表示看好。金毅敦指出,“北京科研实力强劲,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有大量开展6G研究的单位。同时,北京的应用场景也极为丰富,像人工智能、Web3.0、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企业,都可以为6G的发展带来场景牵引。”

不过,金毅敦也指出了北京在发展6G方面相对弱势的地方。他认为北京缺乏大型的整机厂商,尤其是缺乏大型系统设备厂商所形成的产业牵引力。他强调,这就需要有扮演需求牵引者的角色出现,该角色要能够与国内运营商展开合作,将运营商的需求与北京产业界进行有效沟通。

刘光毅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各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和‘烟囱’,想要打破它们并非易事。”他认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时候能够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对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建议中央及北京市政府在重视6G发展的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让各行各业的发展与6G相匹配,真正实现二者的双向奔赴,而不是等到6G技术成熟后,再来思考它如何助力行业发展。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展开,专家们指出今年6G发展关键词为“标准化元年”和“与人工智能融合”,强调6G应用需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同时提到机器人基于6G有诸多优势。对于北京发展6G,专家既看好其前景,也指出缺乏整机厂商等问题,并建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促进6G与各行业双向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云淡风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102.html

(0)
云淡风轻云淡风轻
上一篇 2025-04-01
下一篇 2025-04-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