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详细介绍了赛事的举办情况,包括比赛结果、赛事的仪式感打造、不同参赛队伍的交流以及赛事探索出的可复制模式等内容,展现了该联赛对青少年篮球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舞台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在男子组三四名决赛即将拉开帷幕之际,一名球员满脸期待地跟队友小声嘀咕着:“刚才那场比赛有现场解说呢,你说咱们这场会不会也有呀?”谁能想到,他的这份期待竟成真了。比赛进行时,现场不仅有专业的解说员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每一个精彩瞬间,就连现场MC营造出的音效都和CBA赛场极为相似,仿佛让球员们置身于顶级赛事之中。
3月30日,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首站圆满落幕。在男子组的激烈角逐中,浙江广厦、江苏省体校和上海久事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前三名;女子组的赛场上,江苏苏州体校、江苏省体校、上海黄浦向明中学表现出色,成为女子组的前三名球队。
对于这群正处于最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年纪的青少年来说,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为他们带来了满满的仪式感。
比赛结束后,上海久事男篮(U17)队的球员们接受了赛后采访,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
仪式感满满
在决赛中砍下40分的王子超,当被问到赛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时,他毫不犹豫地先说道:“我觉得这个比赛挺好的。”随后稍微停顿了半秒,才笑着补充道:“要是酒店离场馆能再近一点就好了,我坐车容易晕车。”
球员在仔细思索后,仅仅想到了这样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细节,这足以证明主办方在这项赛事上是多么用心。
早在开幕式的时候,来自安徽合肥队的杨皓然就曾满怀感慨地向澎湃新闻记者说:“这个比赛场地布置得特别豪华,而且裁判员的水平比我之前参加的比赛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少年们在赛场上的切身体会体现在各个方面。为了提升赛事的品牌影响力,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可谓独具匠心。赛事特意结合沪苏浙皖四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了专属的球衣,让球员们穿上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比赛期间,场边的MC不仅实时解说比赛的精彩内容,还会参照CBA的音效,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让观众和球员都沉浸其中;比赛结束后,主办方还会为每位重点球员设置专门的采访环节,让他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比赛感受和成长经历。这些关于赛事包装上的“小心思”,在以往的青少年篮球赛事中是很少见的。
谈及举办这样赛事的原因,上海市体育局青少(科教)处处长张漪表示:“无论是大家看到的服装,还是整套的赛事系统,我们都是以青春化的表达,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青少年风采的品牌赛事。”
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就像一个大舞台,将三种不同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汇聚在了一起。
交流的意义
除了给足少年们仪式感之外,参赛球队的选择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
本届赛事采用了“主客场赛会制 + 四强赛”的赛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地区各派出2支男子队伍和2支女子队伍,一共有16支U17队伍参加比赛。
在这16支参赛球队中,阵容十分多元化。既有上海徐汇南模中学(男篮)、上海黄浦向明中学(女篮)这样的“学生军”,他们带着对篮球的热爱和校园的青春活力;也有上海久事(男篮)、浙江广厦俱乐部(男篮)这样的青训队伍,拥有专业的训练体系和技术指导;还有上海市体校(女篮)、江苏省体校这样的老牌体校球队,具备丰富的比赛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
在“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下,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将这三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汇集在一起,自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每每谈到校园篮球和青训队伍的区别时,上海徐汇南模中学主教练孟家森总是十分谦虚地说:“我们是校园篮球,球员的天赋肯定没有职业队好,我们主要是把精神面貌打出来,处理球尽量合理一些。”
然而,在赛场上的表现却让人大吃一惊。在五六名排位赛中,南模中学对阵浙江体职院,最终以108比80的大比分大胜对手,全场还完成了10次抢断,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上海久事男篮(U17)队主教练王勇也感慨地说:“来自校园的球员比赛机会更多,打球比我们更加老练一些,而专业队是练得多比赛机会少,所以应该有更多这样比赛交流的机会,让大家相互学习。”
上海徐汇南模中学主教练孟家森在赛场上指挥若定。
斩获本站女子组第三名的上海黄浦向明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球队助理教练赵佳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向明中学女篮教练组的阵容十分强大,球队领队是国家级裁判,主教练是曾为中国女篮斩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铜牌的张月琴,而他自己既是助理教练也是体能师。
赵佳玮说:“我们的训练其实蛮辛苦的,训练时间上跟体校差不多。为了保障他们的学习,学校专门成立了体育班,为他们服务。以往我们和体校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也能和他们学习交流。”
在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中,“学习交流”成为了教练口中的高频词。
上海市篮球协会裁委会主任郁斌表示,这种交流对于上海篮球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上海篮球的青训能把专业梯队和校园篮球有机融合在一起,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我希望这种融合程度最好能达到80%以上。”
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对话分享会为球员和教练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
可复制的自驱力
事实上,比赛虽然是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的核心内容,但却并不是这项青少年赛事的全部。
比赛期间,主办方举办了长三角青少年体育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还在向明中学举办了以“可复制的自驱力”为主题的长三角青少年篮球对话分享会,加强了篮球专业领域的交流互动,推动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在对话分享会上,中国篮球协会竞赛部部长肖红安提到,首届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依托区域联动、政府支持、后备人才储备的“三重优势”,探索出了“政社协同”办赛的新模式,为全国青训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张琪则建议,要整合社会与校园资源,以长三角高铁圈为纽带打造跨城赛事网络,并倡导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协同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
早在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新闻发布会上,张漪就透露,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建立轮值牵头机制,计划将“角逐未来”品牌逐步延伸至足球、排球项目,推动建立“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三大球联赛体系。
郁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发布会结束后,就有其他省市的朋友来找我们要比赛章程,说想回去学习一下。未来除了长三角地区、京津冀、东三省、珠三角都可以成立类似的联赛。”
如果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交流融合的平台是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的第一层使命,那么赛事参与者反复强调的“可复制”概念,或许才是这项赛事更深远的价值。
本文围绕第一届“角逐未来”长三角青少年篮球联赛展开,阐述了赛事为青少年带来的仪式感,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联赛汇聚了不同类型的参赛队伍,促进了“体教融合”背景下不同培养模式的交流。此外,赛事还探索出“政社协同”的可复制办赛模式,为全国青训体系改革提供经验,有望推动青少年三大球联赛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