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陕西省紫阳县焕古镇,讲述了当地茶产业在过去因茶园条件不佳发展乏力,后在国家高校院所科研技术专家的帮扶下,通过技术示范、建立标准化茶园、引入机械化生产、确立发展思路等举措,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和产量,还研发出新产品。科技帮扶让当地茶产业焕发生机,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并且相关技术模式将在全县推广。
在茶的世界里,有一个地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便是陕西省紫阳县。“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春分刚过,紫阳县那连绵的茶山就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染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新绿。茶农们穿梭在茶林间,他们的指尖如同灵动的精灵,在茶树上轻盈地翻飞,那一颗颗鲜嫩的芽头便簌簌地落入了茶篓之中。
“明前茶一天一个价,天天卖好价!”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茶农袁光发正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茶叶,一边乐呵呵地说道。他家拥有18亩陡坡茶园,过去这些茶园产出并不理想。但自从得到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采用了“一季采茶、三季养树”的高效栽培模式后,情况大为改观。近两年,他家年均收入达到了20万元,今年开采仅仅7天,鲜叶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万元。
焕古镇,作为紫阳县茶叶品质最优的核心产区,曾经却面临着诸多困境。长期以来,这里的茶园坡度陡峭,管理难度极大,亩均产量也很低,这使得茶叶产业一度陷入发展的低谷。
然而,国家高校院所科研技术专家的到来,就像是一阵温暖的春风,为焕古镇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建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0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情景。“茶山陡得令人惊心,茶农如壁虎,采茶似攀岩;仰头看茶山,帽落而不觉。”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但曾建明也敏锐地发现,这里具备气候立体、硒元素富集的特点,有着做出高品质茶叶的天然优势。
经过深入的调研走访,曾建明团队开始行动起来。一方面,他们进行技术示范,帮助茶农解决茶树粗放种植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帮助焕古镇建立标准化茶园,并逐步将机械化引入茶叶生产过程。
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帮扶项目——紫阳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支持下,曾建明团队进一步为焕古镇确立了“压产、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在种植端建立了陡坡茶园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等一批技术标准。
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向记者介绍,科技帮扶为当地茶产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以焕古镇焕古村为例,503.9亩项目示范茶园2024年的采茶收益比2022年增长超过46%。”
在茶叶加工端,项目团队联合当地一家茶企,积极探索改进生产工艺。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研发出了紫阳毛尖新产品“硒香茶”。该家茶企负责人刘小军说:“在改进后的生产工艺加持下,企业实现名优茶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也使产品保持手工茶的品质和风味特点。”值得一提的是,“硒香茶”生产工艺已免费向当地茶企开放推广,目前紫阳县已有120多家茶企将“硒香茶”作为公司主导产品进行生产。
科技帮扶就像是一双神奇的手,让当地茶产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如今,焕古镇已成功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行列,发展茶园3万余亩,茶叶综合产值超8亿元。
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表示,科技帮扶项目集成了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为破解茶产业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从陡坡茶园种植到制茶工艺升级,专家团队帮我们打通了‘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的全链条。我们已在全县因地制宜推广这些技术模式,让科技真正长在泥土里,结出更多富民‘金叶子’。”
本文围绕陕西省紫阳县焕古镇茶产业展开,阐述了其从发展乏力到借助科技帮扶焕发生机的历程。专家团队通过技术示范、建立标准、改进工艺等方式,提升了茶叶品质和产量,研发出新产品并推广。如今焕古镇成为农业产业强镇,相关技术模式将在全县推广,有望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