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梦蝶书店”主人橄榄的经历,包括收留王大爷的藏书、整理老教授的藏书,还回顾了自己书店梦的起源和发展,展现了普通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书店在传承文化和连接读者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一张黄色便签纸在互联网上静静流传开来。这张特别的便签来自杭州那充满文艺气息的“梦蝶书店”,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位逝去老人神秘而又丰富的生命之门。
便签纸上清晰地记录着,这位王姓老人是杭州某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知识渴望与追求不断涌动的时期,老人通过函授的方式努力学习汉语言专业。在仅有30平方米的狭小蜗居里,老人却如同一位执着的收藏家,精心收藏了上千本书籍。这些书籍的来源极为广泛,从遥远的东欧到广袤的苏联,从浪漫的西欧到多元的美洲,从神秘的西非到充满风情的东南亚,当然也少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诗歌。这些书籍汇聚在一起,为老人构筑起了一个浩瀚无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老人离世后,子女们却因为对这些书籍的误解,认为老人收藏的都是所谓的“小黄书”,觉得没有什么价值,便打算将这些承载着老人一生精神寄托的书籍卖给废品站。好在“梦蝶书店”的主人橄榄及时出现,他怀着对书籍的热爱和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尊重,将这些书籍全部收留了下来。在仔细翻看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橄榄仿佛穿越时空,从中拼凑出了老人那鲜为人知却又无比精彩的故事。
“他未曾远行,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最懂你的可能不是血缘,而是散落在世界的陌生灵魂。”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个故事后,纷纷发表感慨,追忆这位平凡而又特别的陌生人。大家似乎从老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渴望。
这张小小的便签纸,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世界。一端是王大爷那朴素却又无比丰盈的精神家园,那里充满了老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另一端则是橄榄,这位怀揣着理想的文艺青年,在仅有40平方米的独立书店里,将打捞旧书人生当作自己的志业。在橄榄看来,书店就像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中缓缓前行,摆渡着一本又一本书籍,让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能够继续被人们倾听和诉说。
以下是橄榄的亲口讲述。
“他未曾远行,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
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橄榄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淘到了王大爷的藏书。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四年之后,这位已经故去的老人的故事竟然会在互联网上引起如此大的波澜,而他也有幸成为了替老人找到无数知音的人。
那一年,橄榄接到了王大爷孩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老人离世的消息,以及子女们要卖掉杭州市拱墅区老房子,需要清空老人藏书的事情。子女们在整理书籍时,翻出了一本《金瓶梅》,便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书都是“小黄书”,觉得没有什么价值,打算全部处理掉。
橄榄用便签纸记录下王大爷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当橄榄赶到那间三四十平米的两居室时,狭小的空间显得格外逼仄。房间里,老两口曾经居住的痕迹还在,另一间屋子摆满了几个书柜,不过书已经被子女们装进了鱼鳞袋,杂乱无章地堆在地上。地上躺着一本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名作《情人》,译者是王道乾。这可是王小波推崇的著名翻译家的经典之作,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橄榄的目光。
橄榄一本一本地仔细翻看这些书籍,惊讶地发现王大爷的阅读范围极其广泛。西欧文学、北美小说、苏联著作、中国古典及现当代作品,应有尽有,远不是子女们口中简单的“小黄书”所能概括的。
收废品的老板前一天来过,想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把这些书全部收走。但王大爷的子女觉得价格太低,这才在二手平台上联系了橄榄。结果,橄榄和收废品老板起了争执,老板觉得橄榄抢了他的生意。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以四块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平分了这1000本书。
然而,橄榄实在不忍心看到另一半书沦为纸浆。当天下午,他叫上两三个朋友,分批去废品站,试图把剩下的书买回来。老板起初把他们轰了出来,但到了晚上,老板突然想通了,他觉得这些书自己也卖不出更高的价格,不如卖给橄榄。
橄榄和朋友们用了几天的时间来认真整理王大爷的藏书,按照类别做成了详细的书目。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从书页间夹着的票据、笔记、借书卡里,了解到了老人的姓氏,最终慢慢拼凑出了老人的人生故事。
原来,王大爷年轻时是杭州某工厂的工人。在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函授学习汉语言专业。在书堆里,橄榄只找到了一张五台山的旅游票,那可能是老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出游经历。
王大爷的书种类繁多,从东欧到苏联,从西欧到美洲,从西非到东南亚,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诗歌,他还买了不少养生和康复类的书。几乎每一本书都有反复翻阅的痕迹,而且版本都很考究,就连《金瓶梅词话》用的都是香港太平书局出版的老版。
从笔记和借书卡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王大爷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如果实在喜欢某本书,他就会买回家。他有一份手抄的《声律启蒙》,可能是因为太喜欢但又不舍得买。还有一本包着《机械原理》封皮的《牡丹亭》,或许是因为家人不支持他阅读戏曲经典,所以他把书藏在技术书籍里偷偷读。
也许在那个年代,王大爷内心深处向往着一个更加自由的文学世界,一个不必因为贫富差距或者家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梦想的地方。
橄榄把王大爷的书搬进了自己在杭州租住的房子里。那一千多册藏书,构成了当时“梦蝶书店”的主要库存。那时候,“梦蝶书店”刚刚起步,还没有固定的店面,只是杭州各处流动书摊上的一块白布。
有一次摆摊时,一位大哥看到书目里的影印《明容与堂刻水浒传》,故意对旁边挑书的阿姨说:“这书二手市场多的是,这儿卖贵了。”等阿姨一走,他立刻急切地催着橄榄问:“400块卖不卖?赶紧的。”这套书在橄榄的知识盲区里,大哥告诉他,《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版画的巅峰成就之一,稀有且值得珍藏。王大爷收藏的这套虽然是影印本,但也能看出他选书的眼光确实非常独到。
有位网友评论王大爷的故事说:“他未曾远行,书籍却早已带他见过整个世界。”橄榄觉得,在流转这些藏书的过程中,他不仅替王大爷找到了更多的知音,也让老人的阅读故事能够继续在时光中生长。
每卖出一本书,就会多一个人了解这位普通工人不平凡的精神世界。而这,或许正是这些书籍最美好的归宿。
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反而格外动人
2023年,“梦蝶书店”从流动的书摊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店。橄榄请了兼职店长照看店面,自己则继续穿梭在杭州的各个图书市集之间。那一年,他跑了100多场市集。
有一次在集市摆摊的时候,一位教授的家人记下了橄榄的联系方式。后来他们联系橄榄,说老教授已经离世,家人远居外地,想为老教授毕生珍藏的四千册书找一个合适的归宿。当橄榄走进那个书房时,脚下的地板都在书的重压下微微作响。每一本书都包好了书皮,封面上用毛笔工整地题写着书名。
2023年,橄榄收到老教授的4000册藏书。受访者供图
老教授的藏书里,绝版和孤本多如繁星,光是清代、民国时期的珍本就有十余册。而且他在书柜里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做了一系列编号。
在整理老教授的四千本书时,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仿佛渐渐在橄榄眼前鲜活起来。他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痴迷哲学,醉心戏曲。橄榄仿佛能看到老人每夜窝在书房里,与这些被他精心照顾的书籍相伴的情景。
老教授习惯随手用各种纸片当书签,于是橄榄他们就像在玩一场跨越时空的寻宝游戏。泛黄的照片、褪色的发票、皱巴巴的票根,甚至私密的信件,都可能从书页间翩然飘落。
橄榄见过老人与父亲争执的家书,上世纪80年代友人邀约的书信:“明日午后,某公园骑红色自行车的就是我。”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书信是最常见的联络方式。
有些书里还夹着剪报。每当老教授发现报纸上的内容与书中文字遥相呼应,就会剪下夹进书中,将它们永远地收藏在一起。这些带着“彩蛋”的书籍总是最先找到新主人。或许每个爱书人,都渴望通过这些细碎的痕迹,与书籍的前任主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王大爷和这位老教授的故事能在网络上引发共鸣,橄榄觉得是因为这个时代开始重新发现“平民史诗”的价值。当人们的目光从金字塔尖的精英文化转向更广阔的大众文化时,那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反而显得格外动人。它们一直存在,只是常常被人们匆忙的生活所忽略。
有位网友评价说:“每个老人的去世,都是一座图书馆的崩塌。”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时代,互联网让人们有机会将这些濒临湮灭的“图书馆”重新拼凑起来,让更多人可以继续阅读这些普通人不普通的精神世界。
在书店,找到心灵的寄居地
橄榄的书店梦始于大学时代。2016年大二那年,借着校内创业项目的机会,他盘下了校园食堂对面的报刊亭,开始销售打折书籍和过期杂志。
那时候,纸媒已经日渐衰退,但报刊亭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却总能吸引一些人驻足。骑单车的男生会来这里买篮球杂志,某位老师每周都会必购一份周报,还有一群文青会在报亭里背诗,从李白到普希金,从叶芝到萨特。白天,橄榄和他们一边卖书一边聊天,晚上,就拿赚来的钱去喝酒,为理想干杯。
因为报刊亭,橄榄结识了不少朋友。他送出去20多把报亭钥匙,不少学弟学妹会去报亭帮他卖书,腻了再把钥匙还给他。这也算是“梦蝶书店”里“一日店长”的雏形了。现在,如果橄榄不在店里,有人找他想看书,他会告诉访客钥匙在哪里,邀请这位陌生人做一天书店的主人。
大学时代的橄榄追逐着畅销书的浪潮,东野圭吾、大冰、张嘉佳的作品总是最快售罄。那时的他还太年轻,分不清哪些是资本运作的产物,哪些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现在,橄榄会更多地卖旧书。时间已经帮助他筛选出了优秀的、有思想的文学作品。今年店里最受欢迎的是西蒙娜·波伏娃的作品,她的作品启迪着每个人独立思考,推动着个体的觉醒。这种转变也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的觉醒。
2022年,杭州的图书市集上,读者在梦蝶书店的摊位选书。受访者供图
王大爷的藏书也意外地改变了橄榄。他收藏的台湾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让橄榄对台湾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沿着王大爷为他撕开的这个小口子,橄榄逐渐读起了杨牧、痖弦的诗,施叔青的小说,聂华苓的散文……台湾文学如今成了橄榄最热衷的研究领域。
如今,书店的读者们年龄跨度很大,从几岁的孩童到耄耋老者,每个身影都在书写着这个书店独特的故事。
书店举办过观影会、读书沙龙、法律讲座、学者追思会等活动。橄榄希望这个空间不只是简单地买卖书籍,更是一个让思想可以栖息的港湾。在这里,人们既能遇见现实中的知己,也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找到心灵的寄居地。
本文通过讲述王大爷和老教授的藏书故事,以及“梦蝶书店”主人橄榄的书店经营历程,展现了普通人丰富而动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平凡人的阅读故事在互联网时代引发共鸣,提醒人们关注被忽视的“平民史诗”。同时,书店作为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场所,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寄居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9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