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开展,解锁马背上的游牧文化密码,走进山东博物馆,领略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在山东济南开展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匈奴鹰顶金冠的独特造型,还阐述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特点、欣赏角度以及展览的意义,展现了齐鲁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4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山东济南拉开帷幕。“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于当日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展,350余件(组)商周至汉代的鄂尔多斯青铜文物齐齐亮相,宛如穿越时空的使者,生动地呈现出“马背上的游牧文化”那独特而迷人的风貌。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文物甫一登场,便瞬间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它就是匈奴鹰顶金冠。这件金冠造型极为独特,上部一只雄鹰展翅欲飞,傲然立于半球体之上,仿佛在高空中俯瞰着大地,而下方狼羊咬斗的场景则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一种激烈的动态之美;下部由三条半圆形金条巧妙组成金冠带,在金条的连接处,清晰可见虎、马、羊等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套“胡冠”实物,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开展,解锁马背上的游牧文化密码,走进山东博物馆,领略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山东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现场,众多观众纷纷驻足,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匈奴鹰顶金冠上,脸上满是惊叹与好奇。他们仿佛通过这一件金冠,穿越回了古代匈奴人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着那独特的文化氛围。(赵晓 摄)

记者漫步在展厅内,发现众多青铜制品别具一格,它们大多以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无论是猛虎的凶猛霸气、野狼的狡黠机敏,还是骏马的矫健奔腾、鹰隼的凌厉威武,都被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刻画得姿态奔放、形象生动。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折射出游牧民族对生命力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开展,解锁马背上的游牧文化密码,走进山东博物馆,领略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展厅里,观众们饶有兴致地参观着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古老文物的浓厚兴趣。(赵晓 摄)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院长窦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鄂尔多斯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几乎对所有草原动物都进行过深入刻画。”他指出,鄂尔多斯青铜器上的绝大多数动物图案源自北方游牧生态,生动地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不过,也有少量凤鸟、龙纹等图案,这些图案明显受到了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窦志斌强调,这些器物不仅仅是实用性强的生产生活工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窦志斌还建议,观众在参观展览时,可以从兵器、车马器、生产生活工具、装饰品这四个方面去欣赏和了解鄂尔多斯青铜器。他特别提到:“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这在许多文物上也有体现。就像凤鸟造型的刀剑及配饰,就很好地体现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开展,解锁马背上的游牧文化密码,走进山东博物馆,领略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展览现场,观众们正专注地欣赏着凤盖蟠龙纹铜盉,感受着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赵晓 摄)

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表示:“山东与鄂尔多斯虽相隔千里,却同受黄河滋养,文脉相连。”他介绍说,鄂尔多斯是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上,可以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中原地区乃至欧亚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本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要让齐鲁文化和草原文化以黄河为纽带,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揭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层内涵。

刘延常还提到,展厅中同时展出了一批在齐鲁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互辉映,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碰撞,向观众生动地展现了黄河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

本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展期为3个月,感兴趣的观众不妨前往一探究竟,亲身感受鄂尔多斯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

本文围绕“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在山东济南开展这一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匈奴鹰顶金冠的独特造型,阐述了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受多种文化影响等特点,以及从四个方面欣赏青铜器的角度。同时,强调了展览促进齐鲁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揭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内涵的意义,展期3个月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感受游牧文明魅力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228.html

(0)
逸玥逸玥
上一篇 2025-04-02
下一篇 2025-04-0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