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安徽高速小米SU7车祸事故展开,详细讲述了事故发生后雷军的回应、遇难者家属的诉求、小米汽车的相关解答,还探讨了事故引发的行业安全问题以及宁德时代的回应等内容。
“作为车企,应当对悲剧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每一起事故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4月1日深夜,面对雷军最新声明,安徽高速小米SU7事故遇难者之一罗某的父亲罗先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情绪沉重地表示,“鲜活的生命已经离世了,希望公司能给我们一个更详细的说法。”这份诉求,是一位父亲对逝去女儿的交代,也是对车企责任的追问。
3月29日晚间,在安徽高速公路上,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上演。一起小米SU7车祸,无情地夺走了车内三人的生命。事发后,有关小米智驾、车辆燃烧以及车门锁闭等相关质疑和讨论如潮水般涌来,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在舆论的漩涡中盘旋多时后,4月1日晚间,小米CEO雷军终于公开回应此事。雷军称:“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这番回应,是雷军代表小米向公众和遇难者家属表达的态度,但能否得到认可,还需时间检验。
然而,对于雷军的最新回应,遇难者家属并不买账。新黄河记者联系到罗先生时,他声音已经沙哑,直言第一反应是“虚伪”。“到昨天(3月31日)下午,我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我不知道他们是和谁沟通的,如果说专项小组跟警方联系了,而不跟家属联系,不是更冷血吗?公司出了事,慰问一下三位家属,不是应该的吗?”罗先生的质问,道出了家属们的愤怒与不满。
这件事受到广泛关注后,罗先生一直在为女儿发声,电话几乎没有空闲过。他坚定地表示,“我就是想为我女儿讨个公道,也给车企一个警示,不要把定时炸弹放在路上跑,不是把高科技堆在车上,车就安全了”。这不仅是一位父亲的呐喊,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警醒。
罗先生坦言,“我们现在的诉求,是希望把更多事实告诉大家,也希望能对外详细通报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免后续再发生悲剧,如果不吸取教训的话,后面还是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希望能因此有所警示。”不过,他也表示,“现在网络舆论的力量太强大,我们可能后续也会保持沉默。”此前,罗先生就曾愤怒地表示:“没说到重点,都是推卸责任。小米没跟我们对接,(是)我们不断地跟小米公司联系、客服联系,(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客服渠道联系,客服很官方地说,这个事我们上报了,请等通知、等回复,(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此前遇难者罗某母亲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根据小米现有的公开声明,无法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燃烧、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问题,显得避重就轻。她明确表示,“我的诉求是早一点把事情的真相厘清。”而在雷军发布声明后,微博认证为遇难者母亲家属的微博用户“诗雨370491153”在第一时间留言称,“希望说到做到”。
对于外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小米汽车也发布了回应。基于目前已知情况,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他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此外,对于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等问题,小米称,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 - 135km/h之间。该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对于网传车门无法打开一事,“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小米工作人员表示。
这起事故引发了一场安全风暴,或许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事故车辆燃烧过程中,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车门始终紧闭,这直接指向公众最关切的几个问题——碰撞后车门是否抱死状态,阻断了逃生路径?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误判,没有及时发现障碍物并避让?老生常谈的电动汽车起火问题,是否成为车辆安全的“定时炸弹”?
目前网络上不少车辆专家、小米车主通过数据,实景演练对断电后车门能否打开,智能驾驶无法识别道路施工标识物到底是车的问题还是高速路方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有网友表示,小米SU7在宣传时介绍车辆电池安装了电芯倒置技术,该技术在极端情况下会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但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标准版本车型,并没有配备这项技术。
截至目前事故还没有最终调查结果,可以预料,这次事故的关注度高,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辆等关键因素,都会导致事故的调查需要一定时间,确保经得起推敲。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50万辆,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超过40%,“90后”车主占比达63%,年轻群体对技术创新展现了高度包容。但这起惨烈的事故也给出了“风险提示”:“智能驾驶”并不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某些极端场景仍存在应对盲区。
不得不说,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成长的阵痛。2024年小米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创下国产高端电车纪录,但此后一段时间接连发生事故。一些“酷炫”,极具科技感的配置似乎已经超越了一般驾驶员的操控水平,隐藏式门把手、电子门锁等,一旦碰撞、断电也可能变成“安全陷阱”。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万车死亡率较燃油车低18%,但电池燃烧的视觉冲击极大拉高公众风险感知,新鲜事物发展过程遇到的棘手问题更容易挑动公众神经。
事故调查结果公布前,任何责任推定都为时尚早。但这起高速悲剧也许能为行业发展、公众认知敲响警钟:现阶段任何辅助驾驶系统,都不能替代人类对方向盘的绝对控制权。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将“脱手驾驶”等作为卖点宣传,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伦理边界。也许,这场事故带给行业的启示远比责任判定更重要。正如燃油车历经百年迭代才进化得日趋成熟,新能源车辆、智能驾驶的成熟更需要时间沉淀。但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在技术狂奔的道路上,车企应当建立“安全先行”的产品哲学——毕竟,再惊艳的百公里加速,都比不上危急时刻0.1秒的逃生机会。
4月2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3月29日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汽车“不是我们的电池”。
记者注意到,2024年5月,小米汽车发布的《小米SU7答网友问(第四十三集)》提到:经过几轮关键的沟通与动员,供应商伙伴已确保与我们共同提升节奏,共同满足更高的需求。比如,小米SU7标准版在现有弗迪电池之外,新增宁德时代的电池,标准版上的两款电池都是行业头部电芯供应商;搭载了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的小米SU7标准版,续航里程同为700公里(CLTC),15分钟补能也都是350公里,整车和三电系统质保也都完全一致,5月25日0时开始锁单的标准版订单,将随机分配到装配弗迪或宁德时代电芯的小米SU7标准版。
本文围绕安徽高速小米SU7车祸事故,全面呈现了各方反应,包括雷军回应、家属诉求、小米汽车解答等。此次事故引发了对智能驾驶安全、车企责任以及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保障安全应成为车企首要关注的问题,行业也需在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