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美农业合作,详细介绍了合作带来的互利成果,包括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推动美国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也阐述了合作面临的挑战,如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为中国市场带来了丰富的选择,充分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一贸易往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切实增加了美国农民的收入,让中美双方都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好处。
在美国艾奥瓦州那一片片广袤无垠的农田里,农场主格兰特·金伯利精心种植着数千英亩的大豆。当秋季来临,迎来丰收时节,这些大豆会经过一系列细致的处理工序,先是被清洗干净,去除杂质,接着进行严格的筛选,挑选出品质优良的大豆,最后进行包装。之后,它们会被运往密西西比河的港口,装上远洋货轮。货轮在大海上经过数周的漫长航行,穿越浩瀚的太平洋,最终抵达中国。大豆到达中国后,会被运往榨油厂,在那里被加工成大豆油和豆粕。大豆油随后进入中国的各大超市和餐馆,成为千家万户厨房中烹饪美食的必备品;而豆粕则被用作饲料,用来喂养猪和家禽,为中国的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艾奥瓦州的“大豆之旅”,宛如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成为了中美农业合作的典型缩影。农业,作为中美起步最早、成效最为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领域之一,自两国建交以来,始终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美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堪称天然的农业合作伙伴。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高达29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美国农产品总出口近五分之一。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达到245亿美元,其中对华大豆出口总额接近128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出口的大豆有一半都销往了中国。由此可见,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推动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美国农民的收入,双方都在合作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美农业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让两国人民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还让两国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2023年,平均每个美国农民对华出口近9000美元。去年1月,中美重启农业合作机制,这为共同发展气候智能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新的机遇,两国农业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清单也进一步拉长。随着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近5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农业合作将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美农业深化合作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它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柱,更是全球粮食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从精准农业到生物技术,从节水灌溉到智慧农场,两国在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展开的合作,为全球农业现代化注入了重要动力,为世界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建设一个免于饥饿贫困的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切实可行的方案。
然而,近年来,中美农业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美国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中美农业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云。《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指出,美国政府极具保护主义色彩的关税和贸易政策,让美国农民再次被推到了“全球贸易战”的风口浪尖上。美国媒体曾进行过详细的核算,2018年至2019年,美国采取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近260亿美元,2019年美国农民的收入相比2017年下降了约8%。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5农业展望报告》预计,2025年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将为220亿美元。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直言:“为贸易战付出代价的是农民。”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众多美国农户的心声。
贸易战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还严重损害了中美两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农业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绝不应被政治化、泛安全化所绑架。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此,我们希望美方能够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坦诚的对话协商来解决双方存在的分歧,为农业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两国农民和消费者能够继续从合作中受益,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围绕中美农业合作展开,阐述了其互利共赢的成果,包括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同时也指出了合作面临的挑战,如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维护农业合作基础,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