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兰州的科技创新发展。介绍了国务院对兰州的功能定位以及全省科技大会的要求,阐述了兰州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包括作出工作部署、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等,还展示了兰州在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最后展望了兰州未来在强科技之路上的发展方向。
在黄河之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创新的浪潮正汹涌澎湃。随着新的一年开启,兰州如同一位勇敢的弄潮儿,正逐浪前行,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奋进。
回首去年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一重要举措明确赋予了兰州“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功能定位,为兰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而在新的一年开启之际,全省科技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以科技赋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这无疑为兰州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兰州市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以强科技支撑强省会战略,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兰州市委高瞻远瞩,着眼于兰州所处的历史方位,审时度势地作出了1139工作部署。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作为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全面创新,为全面发展赋能。为此,兰州市部署实施了创新兰州三年行动,精心构建了目标、工作、政策、责任、评价“五大体系”。同时,与以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兰军工企业、驻甘央企等为主力的在兰科研“新四军”力量建立起全方位对接合作机制,制定了“1 + 4”工作方案,全力推动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高效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各方合心合力,努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助推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取得新突破、展现新气象。
兰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82.61%,创新能力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跻身第43位,进位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80位、全球百强科研城市第59位。
在过去的近两年时间里,兰州市聚力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增强。《兰州市与在兰科研“新四军”力量全面深化合作激发创新动力行动方案》《创新兰州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新规相继出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联席会议制度进入常态化,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8年领跑19个国家级新区,兰州高新区位列178个国家高新区第53位,正冲刺迈向“第一方阵”。基于加速器的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特种润滑与密封材料研发测试平台等一大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落地建设,动物疫病防控、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5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3 + 2”现代产业体系焕新升级,“6 + X”先进制造业和“7 + N”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兰州市还聚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硬核”能力全面提升。召开“市委书记倾听委员之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协商座谈会,紧扣国家所需、兰州所能、未来所向,着力锻造更多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兰州“独门绝技”。例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重离子治癌装置实现了世界最大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特种润滑材料全面护航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深空探测装备关键运动部件;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霍尔推力器助力“天和”核心舱实现我国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兰石装备研制出我国首台离子液体氢气压缩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百1号”成为首个被冠以植物新品种权的优质高产食用百合新品种;兰州大学自主研发设计的我国首个极大规模全异步电路芯片流片试生产成功;西北师范大学成功研制国内首款碳 - 14核电池。猪用重组口蹄疫灭活疫苗创制与应用等3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二等奖。兰白自创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攻关成果推广机制入围国家“揭榜挂帅”政策试点。“十四五”以来,兰州斩获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72项。
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兰州市也不遗余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迸发。坚持以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牵引,做好人才“引育服用”四篇文章,迭代升级人才政策体系,以人才“活水”激发强省会活力。兰州石化公司石油炼制首席专家高雄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继2023年荣获“何梁何利奖”之后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两院院士达到42名,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223名,人才总量近50万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研发人才团队数量突破1600个。深入实施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探索实行“企业创新积分制”……一系列一体推进创新人才引育和创新企业培育的新方法、新做法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让企业创新创造的劲头更足、势头更猛。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90家,甘肃海亮跻身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阔步新征程的道路上,兰州将坚定地锚定强科技之路,聚焦聚力、攻坚突破。全力推动创新平台“提能造峰”、关键技术“集中攻坚”、创新企业“扩量提质”、科技人才“成长集聚”、成果转化“落地生金”、创新生态“优化升级”。以创新为笔,书写科技强市建设的精彩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
本文介绍了兰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情况。国务院对兰州的功能定位和全省科技大会的要求为其科技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并注入动力。兰州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显著成绩,包括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未来,兰州将继续锚定强科技之路,推动多方面发展,书写科技强市精彩篇章。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