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汽车市场,深入探讨了当下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变为波动式缓慢增长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市场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的特点,阐述了政策托底但竞争依旧激烈的态势,同时着重介绍了出口与国际化成为自主品牌突破点的情况,还剖析了自主品牌崛起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汽车市场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它正从以往的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过渡到波动式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一转变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每一家车企都在这片竞争的红海中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然而,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却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汽车出口量更是屡屡刷新历史纪录。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车企们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在国内市场稳稳地站稳脚跟,同时加快国际化布局的步伐,以实现更广阔的发展呢?
国内市场 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
回顾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快速增长时期。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市场年均增长率高达34%,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201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0.5%的较高水平。然而,自2018年开始,市场形势发生了转变,进入了波动式增长阶段,曾经“只涨不跌”的黄金时代已然成为过去。
这种市场变化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为例,当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50辆后,市场增速就会开始放缓,并进入周期性波动阶段。目前,中国也正处于这一阶段,据相关预测,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年均增速将维持在2%-3%之间。
政策托底企稳 但竞争依旧激烈
在宏观经济层面,政府为了支撑汽车消费,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汽车政策方面,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实施。旧车报废补贴政策依然在发挥作用,新能源车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补贴,燃油车补贴也达到了1.5万元。此外,置换补贴政策也得以延续,新能源车补贴上限为1.5万元,燃油车为1.3万元。这些政策预计将在2025年拉动约200万辆的汽车销量增长。
然而,当前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依旧严峻。车企的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量。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传统燃油车企出于各种原因,不愿轻易削减产量,而新能源车企则在加速扩张自身的产能。这就导致了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愈发严重,价格战也愈演愈烈。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价格战形式更加多元化,除了常见的官方降价之外,还包括经销商主动降价、增配不涨价等多种方式。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多数品牌不惜牺牲利润率,下调利润率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出口与国际化将成为自主品牌突破点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呈现出激增的态势。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586万辆,成功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出口量占国内汽车产量的比重也已达到18.6%,对于像奇瑞、上汽等外向型企业而言,出口比重甚至接近50%。
中国汽车的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欧洲(含俄罗斯)和亚洲成为了两大主力市场。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汽车115万辆,对欧洲其他国家出口107万辆,两者合计超过200万辆;亚洲市场的出口量也接近200万辆。这种均衡的市场布局,使得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稳定性。
展望未来,中国车企的国际化进程将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出口,还将包括在海外进行本地化生产。随着部分国家对整车进口设置限制,在当地建厂成为了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从全球汽车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它仍处于增长周期。过去50年,全球汽车市场每十年增加1000万辆,而在2011年至2017年更是增加了2000万辆。未来,印度、印尼、越南等新兴市场仍将是全球汽车需求增长的主力,中国车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
自主品牌崛起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消费者信心提升是自主品牌崛起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接受度会大幅提升。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不断上升,这为其在海外市场的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技术优势也是关键因素。过去,中国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与合资品牌相比,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中国车企在供应链、技术和产品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宁德时代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华为等企业也在智能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市场竞争激烈也催生了全球竞争力。中国市场的高强度竞争,使得存活下来的车企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在国际市场立足。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到波动式缓慢增长的现状,指出国内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虽有政策托底但竞争依旧激烈。同时强调出口与国际化是自主品牌的突破点,出口量增长且市场多元化,未来还将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此外,消费者信心提升、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优势以及市场竞争催生的全球竞争力,成为自主品牌崛起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