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这一现象,通过列举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探讨了历史建筑与艺术展览之间的匹配关系,强调二者应形成共生关系,让老建筑真正“可阅读”。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些默默伫立的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宛如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有的带着与生俱来的庄严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有的则以华美的外形,透露出曾经灯火辉煌的过往。它们就像是一部凝固的城市记忆立体史书,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城市中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建筑改造项目。从徐汇滨江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到杨浦的油酷艺术公园;从1862时尚艺术中心,再到由老白渡煤仓改建而来的艺仓美术馆,这些项目通过植入艺术展览功能,将“建筑可阅读”的理念推向了更深层次的实践。这些经过改造的空间,不仅是艺术展览内容的承载者,更凭借其独特的肌理留痕和空间气息,成为了城市文化更新的催化剂。然而,一个亟待探讨的命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历史建筑本身的“可读性”与展览议题产生共振,而不是让历史建筑沦为空洞苍白的背景板。
一个周末,笔者在一些新近改造完成的历史空间内连续参观了几个展览,却发现其中颇多令人费解与惋惜之处。有的展览,在玻璃顶棚的展厅里匆忙凌乱地摆放着几个玻璃展柜,连地毯下的电线都凹凸不平;有的所谓展厅,灯光都来不及调试,就无序地挂满了竖轴大画;还有的展览,将传统龙凤呈现纹样的瓷器大花瓶放置于层层临时隔板间;甚至有二次元“装置作品”与建筑内部混凝土框架梁胡乱“对话”。这些现象表明,展览内容与改造后的空间不相匹配,彼此之间缺乏逻辑互动关系。不禁让人思考,难道是艺术空间数量的富裕,使得一些“滥展”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城市工业建筑遗存本身就承载着城市发展史和工业文明的记忆,其粗犷的结构、独特的空间形态,如油罐、厂房、高炉等,为艺术展览提供了天然的叙事背景。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展览,往往能够将建筑的历史层面理性地转化为策展逻辑的一部分。
以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例,其前身是北票煤码头,煤斗卸载桥被保留作为入口标志,观众需要穿越煤漏斗的阴影才能进入艺术空间。这种独特的空间序列设计,本质上是对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致敬,让展览的体验从物理空间延伸至历史语境。龙美术馆的展览多以大尺幅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为主,层高达12米的展厅和多层次的布展方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比如在2025年初的十周年特展中,近600件作品层层叠叠挂满了12米的高墙,观众从仰视、俯视等多视角观看,为滚滚向前的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审视的契机。
不远处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改建自上海水泥厂。曾经的预均化库以直径87米的穹顶和精密钢结构闻名,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橙色钢架和送料天桥,甚至恢复了上世纪20年代的混凝土肌理。当观众踏入展厅时,首先能清晰地感知到“工业节奏”——机械的重复性、材料的粗粝感、尺度的压迫性,这些元素天然地成为展览的“开篇序言”。
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就设在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以“共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利用其巨大的圆形穹顶和工业天窗,让自然光透过半透明屋顶洒入,与装置艺术的动态光影交织。观众在观展时,始终能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座曾用于混合水泥原料的巨型“搅拌器”中。这种空间与内容的互相激发,让展览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谱出了观众与艺术家的复调对话。
当然,艺术展览是否必须与空间气息相匹配,并非一个绝对的命题。“不匹配”有时也会具有特殊价值。比如上海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展,曾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置于滨江工业码头,看似“错位”,实则暗合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城市基因。这样的展览提示我们:所谓“不匹配”,或许只是更深层匹配的非常规呈现。
历史建筑经过改建再生为艺术空间,是城市更新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其中举办的展览,应有与建筑可阅读匹配的品格。唯有建筑与展览形成共生的紧密关系,让空间自己说话,让历史与当代艺术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这样,老建筑才能真正“可阅读”,而不仅仅是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本文围绕城市历史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展开,指出当前部分展览与建筑空间不匹配的问题,通过龙美术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等成功案例说明建筑与展览应相互激发、形成共生关系,强调老建筑要真正“可阅读”需实现历史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