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最后一批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相关记录展开,回顾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经过、华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阐述了多年来围绕此案的各种猜测,还介绍了此次新公布文件的情况以及各方对此的看法。
在3月19日,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国家档案馆于18日公布了最后一批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的相关记录,其网站声明中提到:“所有之前保密的记录……现在都公开了。”
时光回溯到1963年11月22日中午,46岁的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埃尔姆大街乘坐敞篷汽车巡游时,不幸遭遇枪击身亡。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事发后仅仅一个多小时,24岁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就被警方抓获。然而,命运似乎还想为这起案件增添更多的神秘色彩。两天后,当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押解时,当地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开枪将他打死。警方给出的说法是,鲁比开枪的动机是对肯尼迪之死过度悲伤。几年后,鲁比因癌症在狱中离世。
肯尼迪遇刺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为了查明案件真相,他任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领导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肯尼迪遇刺案展开独立调查。1964年12月,该委员会发布了约800页的调查报告。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他从得州教科书书库大楼6层向肯尼迪连开3枪,导致肯尼迪身亡,并且作案动机是“仇恨权威”。
值得注意的是,奥斯瓦尔德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1959年他前往苏联,1962年回到美国。先前公布的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显示,奥斯瓦尔德行凶前几周曾前往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待了6天,期间还去过苏联和古巴使馆。另外,1964年是美国大选年,肯尼迪在1963年就已经启动了竞选连任活动。
自肯尼迪遇刺60多年来,围绕这起案件的猜测从未消散。很多人对华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并不满意,他们坚信枪手并非单独作案。有人怀疑冷战时期的苏联和古巴也牵涉其中,还有人认为黑手党、时任副总统约翰逊以及中央情报局等方面都有嫌疑。
其中,有一个说法流传甚广。有人认为埃尔姆大街路旁藏着第二名枪手,正是这名枪手从肯尼迪身后开枪,才导致他中弹时头部猛烈向前摇晃。另外,调查报告中提到有一颗子弹先后击中了肯尼迪和陪他一同乘车的州长小约翰·康纳利,这颗子弹被那些不相信调查结果的人称为“神奇子弹”。
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阴谋论,认为肯尼迪遇刺与中情局有关。一些人觉得与中情局有关联的杀手开了致命一枪;还有一些人认为中情局事先知晓枪手的刺杀计划,但却有意不作为,最终导致了刺杀的发生。今年被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他作为肯尼迪的侄子,就坚信中情局牵涉其中。在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公布最新文件后,他拒绝对路透社等媒体置评。
此外,继任总统的副总统约翰逊声称,古巴为报复“猪湾事件”刺杀了肯尼迪。但约翰逊本人也成为了不少人怀疑的对象。
今年1月23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相关部门解密肯尼迪以及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遇刺案的全部剩余档案。3月17日,特朗普宣布18日将公布与肯尼迪遇刺案相关的8万页未删节的文件。然而,美国国家档案馆18日晚分两批公布上述文件,总共只有2182份6.34万页。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此报道称:“人们已经等待了几十年。”据美联社18日报道,新解密文件包含一份中情局备忘录,记录了1991年11月一名中情局官员通过一名美国教授结识一名苏联克格勃官员。这名克格勃官员称自己看过关于奥斯瓦尔德的“五大卷厚文件”,并“确定奥斯瓦尔德从来都不是受克格勃控制的特工”。按照备忘录的说法,这名克格勃官员认为“没人能控制奥斯瓦尔德”,但同时承认克格勃曾持续密切关注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的行动。文件还显示,奥斯瓦尔德在苏联期间的打靶记录显示他枪法不佳。
对于新公开的文件,弗吉尼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拉里·萨瓦托18日表示,他的团队已经着手研究,但要全部厘清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也认为,新解密文件可能有助于填补一些历史空白,但他同时强调,可能不会有“戏剧性的新发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著有《刺杀约翰·F·肯尼迪》等书的历史学家爱丽丝·L·乔治说,美国民众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好奇和对美国政府透明度的质疑,让人觉得新公开文件中“一定隐藏着重要证据”,但她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华伦委员会的报告做得很好,但它是在许多关键人物还活着的时候完成的,”她说,“当大多数相关人员都已经死亡时,想找寻真相就困难多了。”
本文围绕美国国家档案馆公布肯尼迪遇刺案相关记录展开,详细回顾了肯尼迪遇刺事件本身、华伦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以及多年来围绕此案的各种猜测。新公布的文件虽包含了一些新信息,但各方专家对其能否揭示案件真相看法不一。肯尼迪遇刺案作为美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60多年来一直引发着公众的关注和猜测,新文件的公布或许能为解开谜团提供一些线索,但要彻底查明真相,仍面临诸多困难。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