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当年为学习小提琴曲《沉思》而抄谱的经历,分享了抄谱过程中的乐趣,还讲述了抄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时发现休止符的故事,最后回忆了在伦敦听音乐会时乐章结束后观众鼓掌的有趣场景。
想当年,为了能够学习小提琴曲《沉思》,我不惜费尽周折借来乐谱进行抄写。这件事被几位琴友知晓后,他们便一直对我冷嘲热讽。但在我心里,当年抄谱的那段时光,真的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那时候我正年轻,又身处外省的一座小城,闲暇之余就喜欢拉小提琴。拉琴的时候,我也会听录音带。虽然手头的录音带数量不多,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首曲子,但我却百听不厌。当我对某首曲子喜欢到一定程度时,就萌生出了抄谱的想法。这就如同有些人会去抄写《红楼梦》一样,抄谱者内心的小念头,无非就是想将这份喜爱实实在在地“独占”罢了。
我抄《沉思》自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演奏它,但我还抄写了贝多芬、孟德尔逊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谱子。要知道,这些曲子以我当时的水平根本拉不了。不过,这些作品的旋律我早已听得滚瓜烂熟。所以在抄写的时候,我一边哼着曲调,单纯地为了抄而抄,那种开心的感觉简直难以言表。
我抄的仅仅是独奏谱,并非乐队总谱。即便如此,在现在看来,抄独奏谱这种行为也已经够奇葩的了。我就那样一边抄写一边哼唱,当看到谱子上的音符节奏与我心中想象的音乐逐拍吻合时,内心的欢欣鼓舞之情真的无法向他人诉说。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总谱封面
人似乎都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明明知道有些东西难以企及,却还是会想尽办法去沾点边。
突然有一天,我产生了极大的疑惑。那是在抄写柴可夫斯基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几小节的时候,我在谱子上看到了一个我从未在音乐中听到过的停顿。
熟悉这首协奏曲的人都清楚,第一乐章到最后的高潮部分,是一段急速的快板。独奏小提琴与乐队并驾齐驱,快速地奔跑着,就如同马场上的赛马一般,谁都不肯落后。此时的音乐激越辉煌,一步步地迈向顶峰,仿佛刀光剑影、火光四溅。音乐家在这个时刻最为兴奋,听众们也都屏息敛气,满心期待着最后的高潮。
当抄谱进行到这个关键部分时,我猛然看到了一个休止符。这让我十分不解,我甚至以为是谱子出错了。可那个休止符明明就印在上面,而且后面还重复出现了一次。在那个时候,听音乐主要靠磁带,偶尔也会听黑胶唱片,CD还远未问世。我所在的外地小城根本没有现场音乐会,即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音乐会也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演奏老柴协奏曲了。所以,如果不是抄谱,我根本不可能发现谱子上有这样一个休止符。
然而,我在以往听音乐的时候明明没有听到过这个休止符啊。
后来我回到了上海,再后来,直到十年后我才在音乐会上听到了老柴协奏曲。但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个休止符,在音乐会上,我紧张地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当独奏和乐队从远处铺天盖地地涌过来,到了我一直紧盯着的那个小节时,我看到独奏家的手臂微微抖了一抖,然后继续和着乐队急速前行。
原来,这就是那个休止符。
小提琴大师约舒亚·贝尔
那个停顿几乎让人看不出来,因为独奏家的手臂只是那么急速地一抖,就像抽筋一样。更难以察觉的是,在听觉上根本听不出来,因为此时乐队全体强奏,独奏家的琴声完全被乐队的声音淹没了。我只看到小提琴家独自奋力地演奏,仿佛在拼命搏斗。其他听众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留意到他这微微的一抖呢?就算有人看见了,估计也很难听到那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吧?但我发现了,凭借着我十多年都不曾忘记的那股执着劲儿,我“听”到了那个休止符。
话说回来,这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结束段落。它的结束是如此辉煌,以至于十有八九的听众会在最后结束时鼓起掌来,尽管大家都明白在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的音乐厅规矩。最有意思的是,2004年我第一次到伦敦听当红小提琴家约舒亚·贝尔独奏这首协奏曲。当他终于在急速的快板巅峰中和乐队一起戛然而止的时候,全场安静得仿佛空无一人——没有一声鼓掌,没有一声咳嗽,甚至没有一点身体扭动产生的椅子摩擦声——满场观众就好像集体昏睡了一样。但这种满场的静谧中又隐含着一种期待,一种大家都渴望的期待。
我当时心里憋不住地想鼓掌,但场内实在太安静了。我心想,周围都是伦敦人,我不能给中国人丢脸。而且我们在国内一直都被告知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现在只是第一乐章结束,后面还有两个乐章,现在绝不是鼓掌的时候。但不鼓掌的话,又该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激动呢?
就这样大概屏息敛气了十来秒钟后,楼下前排终于传来了一声怯怯的拍手声。那个人似乎很害怕,从那声音里能听出紧张、拘谨,充满了担心,但又心有不甘。然而就是这怯生生的一声,瞬间引爆了全场异常激动的掌声。大家拼命地鼓掌,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般,久久不停。人们再也顾不上那些规矩了,仿佛在说:“谁说乐章间不能鼓掌?我们实在是想发泄一下呢,约舒亚太棒啦!”
本文通过作者抄谱学习小提琴曲的经历,展现了抄谱过程中的乐趣以及抄谱带来的意外音乐发现。同时,回忆在伦敦听音乐会时观众对乐章结束的反应,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和魅力,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在不同场景下带给人们的独特体验和情感共鸣。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