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展开,详细介绍了大会上专家学者与地方实践者的高端对话内容,探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包括从“心”而治理念、地方实践经验以及文化赋能等方面,展现了社会心理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潜力。
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蒋力 自贡报道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社会治理更具温度?怎样将“人心”这一复杂变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3月19日下午,在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大会上,一场由专家学者和地方实践者共同参与的高端对话,为我们揭开了答案的面纱。
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隆重召开。此次大会以“共建·共治·共享——以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主办。大会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高端对话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华夏时报社副社长闫洪丰主持。参与对话的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李韬,河南省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自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林兵,河南省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他们围绕“从心而治推进柔性社会治理,打造有温度的社会治理‘心’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闫洪丰在开场时就明确指出,本次大会的主题“共建·共治·共享”,蕴含着从小家到大家、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以及从小我到大我、最后达到无我的精神境界。大会的召开以及与会者的交流,是将小爱汇聚成大爱、博爱的过程。“这既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建共治共享,也是学者和实践者的共建共治共享,希望大家能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心”而治:社会心理服务成为社会治理新抓手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作为社会心态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率先为高端对话定下基调。他指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创新举措,“这一顶层设计的政策,在国际上是首创,此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治理或国家治理中如此突出社会心理服务的概念。”
王俊秀强调,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整个中华民族积极奋发的氛围,能够增强社会的韧性,是一种区别于法治和社会管理的柔性社会治理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李韬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人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正所谓“人心治,天下安”。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加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心态的脆弱性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而柔性治理是克服“脆性心态”、构建韧性社会的关键。
李韬进一步表示:“推进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柔性治理,打造韧性社会,克服脆性心态带来的危害,对人的健康全面成长、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实践:科技赋能与精准服务并举
如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民生福祉?地方实践者的经验给出了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分享了濮阳市科技赋能社会心理服务的成功经验。该市打造了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智慧云平台“核心云”,依托“天网—地网—人网”的三网联动体系,市民无需出门,就能实时获得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便捷高效的服务。
张锦印强调,“社会心理服务既要有普及性,又要有针对性”。濮阳市一方面在各个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另一方面针对特殊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档案,实施精准疏导,这对降低社会风险、增强城市的韧性和包容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林兵结合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困难,阐述了社会心态治理的紧迫性。自贡作为老工业城市,曾面临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心理危机。该市通过构建“4567”模式(四级平台、五支队伍、六大机制、七项服务),由政法与卫健部门双牵头,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心理服务,形成了“1+19+N”的工作队伍。“1”代表党委政府,“19”表示所有部门共同参与,“N”则鼓励和引进广大社会力量。这种模式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自然融合,实现了矛盾纠纷、刑事案件、自杀率的大幅下降。
据悉,自贡依托“智悦盐都”平台与网格化数据联动,将心理健康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自贡方案”。目前,自贡市的这一创新实践已被国家9部委列为全国示范,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标杆。
河南省西平县作为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提供了社会心理服务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介绍,该县近年来关注农村问题,将农村问题归纳为十大类,即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青年光棍化等“十化”,由10个县级领导牵头推进治理,通过开展创业帮扶、心理疏导及返乡座谈会等“组合拳”,实现了治安案件的显著下降。
侯公涛表示:“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我们将在这三方面继续深化。”
文化赋能:传统智慧滋养现代心态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赋能作用越来越受到业内重视。当现代心理学与千年文明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李韬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他举例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恻隐之心和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反求诸己”提醒人们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要从自身寻找调适的方法;“政通人和”则强调将心理治理纳入城市和区域治理,有助于缔造和谐的社会局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张锦印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仁爱、中庸,道教的清净无为、养生理念,佛教的养性、修禅思想,甚至传统的因果报应中蕴含的积累善行的观念,都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借鉴。
此外,张锦印指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以濮阳清丰县的孝道文化为例,强调讲仁义、重德行,这些行为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他透露,濮阳市正在编写濮阳文化历史方面的教材,计划在中小学推广使用,通过正面引导,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王俊秀认为,社会心理服务应立足于文化自信。“心理学是西方学科,如果单纯用心理学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可能会存在问题。而如果我们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结合我国的文化现实,效果会更好。”
闫洪丰在高端对话总结发言时表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是这一宗旨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党政工作大局,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来推进,这样才能有抓手、有力度。“让我们为人民获得美好生活、幸福感而努力。”
从濮阳的智慧云平台赋能,到自贡的“4567模式”,再到西平的“十化”治理,这次高端对话不仅描绘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路径,更彰显了从心而治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见,当治理的触角深入到人心的细微之处,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社会画卷将缓缓展开。
本文围绕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详细阐述了社会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专家强调了从“心”而治的理念,地方实践者分享了科技赋能、精准服务以及文化赋能等多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举措展示了社会心理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打造更有温度和韧性社会方面的巨大潜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煮酒氤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