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英剧《混沌少年时》,该剧聚焦13岁男孩七刀捅死同年级女生的案件,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各影视评分网站获得高分。文章详细分析了该剧四集的内容,包括警局、学校、谈话室、住家四个主场景,展现了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失能、家长失职等。同时,探讨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影响,指出剧中角色折射出Z世代少年被数据洪流重塑的精神染色体。

在今年3月中旬,一部名为《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的英剧在Netflix平台惊艳亮相。一经播出,它便在各大影视评分网站上收获了亮眼的成绩,赢得了观众和专业剧评人的一致好评。在“烂番茄”上,专业剧评给出了高达99%的新鲜度;“元批评”上,剧评人的综合打分达到了90分;IMDb上,网友打出了8.4分的高分;而在国内的“豆瓣”平台,更是获得了8.7分的优异评分,可谓是有口皆碑。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海报

即便还未开启这部剧集的观看之旅,光是了解到它聚焦的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年仅13岁的男孩用七刀残忍地捅死了同年级的女生,以及每一集都采用一镜到底的独特拍摄方式,就足以勾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而当真正完整地看完这部剧后,演员们无可挑剔的精湛演技与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调度,如同沉甸甸的铅块,压在了观众的心口。或许,这正是该剧能够斩获高分的关键所在:它并非是以骇人听闻的案件作为吸引眼球的噱头,也不是借助精密的长镜头来炫耀拍摄技巧,而是尽可能地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切开时代隐藏在深处的暗疮,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人性失灵、家长失职、社会失能的现实背景下,下一代人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

《混沌少年时》全剧仅有四集,每一集都固定在一个主要场景之中,分别是警局、学校、谈话室和住家。从一个角度来看,每一集都像是一部独立的微电影,结构严谨,内容完整,自成一体。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虽然四集剧情是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进的,但它并没有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全面铺陈少年的生活全景。相反,该剧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展现事件的不同面向,深入剖析背后隐藏的种种动因。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剧照

全剧的开篇采用了反高潮的叙事手法。清晨时分,警察破门而入,将13岁的少年杰米·米勒作为谋杀案的嫌疑人带往警局聆讯。整个过程中,没有曲折复杂的调查取证环节,也没有激烈的诡辩交锋场面。至于耸人听闻的作案过程,仅仅是一段远距离拍摄的并不清晰的监控视频。从吓得惊慌失措、反复宣称自己没有杀人的杰米身上,看不到那种类型片中常见的“天生坏种”意义上的恶童影子。甚至在警察没有出示监控之前,观众都会怀疑案情是否还有反转的可能。

除了案件本身以及主人公杰米的反应之外,这一集大量的画面都以冷调的镜头呈现警察按部就班地走流程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警局明明距离杰米的家不过相隔一个街区,而且警察事先也知道嫌犯只是一个13岁的未成年人,却依旧大张旗鼓,荷枪实弹、雷厉风行地执行了羁押任务。在警局之中,即便专门安排了成年人陪同,但从确认身份、告知权利、询问诉求,到聆讯环节出示监控,他们都像是机械般地完成任务。杰米的未成年身份完全被消解在系统的标准化流程之中。换句话说,警察所代表的国家机器并没有正视未成年罪犯的特殊性,只是将他们当作普通的罪犯来对待,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的失能呢?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剧照

在四集中,场面调度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二集。一男一女两位警官为了调查凶器的去向,来到了杰米的学校。在上一集中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官,在这一集中身负家长与曾经的学生的多重身份。然而,身份的叠加并没有帮助他们解码当下未成年人的暗语。社交媒体上的表情符号、红蓝药丸的含义、二八法则(80%的女人会被20%的男性吸引)、专有名词incel(非自愿单身者)、以鼓吹男性气概著称的网红安德鲁·泰特的说辞等,这些对于未成年者来说了然于心的“常识”,却成了成年人不明所以的“显学”。

尽管杰米本人在这一集并未出场,但通过镜头不断在各个班级、食堂、操场之间的位移所展现的老师与学生的群像,足以让观众构想出他的校园生活。更大的冲击或许还在于,那个因为在社交媒体上被女生留下嘲讽的跟帖而挥刀的少年,可能是杰米,也可能是杰米的某位朋友,抑或是承受着校园霸凌的警官儿子。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上一集中成竹在胸的警官们,到了这一集末尾就变得既无奈又茫然。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剧照

直到第三集,13岁的杰米的精神世界才真正被揭开,这也是全剧戏剧张力最紧绷的一集。在如舞台一般逼仄的空间中,年轻的女心理医生试图运用她的专业技巧,引导杰米袒露真实的想法。然而,她渐渐发现,在杰米眼中,她就跟凯蒂一样,只是被盯上的猎物。他为自己玩弄心理战术压制成年女性而沾沾自喜,如同他盘算在凯蒂受到伤害时如何趁虚而入。一旦未能如愿,恼羞成怒之后便是暴走和毁灭。

说到底,杰米真正渴求的既不是爱,也不是性,而是通过战利品,赢得男性族群的认可与接纳。好比他被捕后最为担心的是令父亲感到失望。也正因为他将女性符号化为猎物,所以当他向凯蒂挥刀时,甚至意识不到这是在夺走另一个人的生命,始终毫无怜悯及悔过之心。这正是整起事件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解读。

到了收尾的第四集,镜头转向了案情曝光后在社区饱受冷眼的杰米家人的境遇。在杰米母亲看来,儿子一放学就关在房间里玩电脑,以为没有混在外面就不会学坏;而杰米父亲没有让子女重蹈拳脚相加的童年,以为这样就算是称职。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却也无法否认正是他们生下了杀人犯,承受着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伤害。到了这里,原本散落在全片的碎片才得以拼出完整的图形。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剧照

剧中的角色就像是一面时代的棱镜,能够折射出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根据英国校园反网络阴谋论委员会今年2月出具的报告显示,尽管多数社交媒体平台的年龄限制为13岁,但仍有77%的11岁 - 12岁儿童使用社交媒体。这一数据印证了更广泛的研究结论:社交媒体内容正在重塑青少年的世界观。而剧中提到的安德鲁·泰特,是以厌女硬汉形象闻名的网络名人,备受未成年男性的追捧。

2023年,《卫报》刊发的《安德鲁·泰特如何影响未成年人》一文中披露,他运营的名为“奋斗者大学”(Hustler’s University)的网络课程,月费49.99美元,部分学员就是年仅13岁的未成年人。肯塔基大学专事研究网络厌女现象的社会学副教授梅雷亚德·莫洛尼解释说:“中学生正处于探索自我定位与世界认知的关键期,安德鲁·泰特那种以你为宇宙中心、令其他群体臣服的世界观,对这类群体具有致命吸引力。”

英剧混沌少年时:一镜到底揭开少年犯罪背后的时代困境 英剧混沌少年时:以客观视角聚焦少年犯罪,反思社会失能

《混沌少年时》剧照

此外,美利坚大学两极化和极端主义研究与创新实验室主任帕夏·达什特加德分析说:“泰特针对青春期男孩的普遍焦虑——不懂与异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贩卖的是‘掌握社会密码’的文化资本。”在他看来,泰特的言论精准击中了那些在女权主义主流叙事中失语的男孩心理。“许多男孩困惑于‘不知如何融入这种语境,女权理念似乎除了批判贬低别无他用’,这种认知鸿沟为投机者提供了渗透空间。泰特本质上延续了‘挑衅艺人’的牟利传统——通过冒犯性言论来变现。”

《混沌少年时》的主创、也是剧中父亲的扮演者斯蒂芬·格拉汉姆,正是因为受到2021年及2023年两起十多岁少年持刀伤害未成年少女真实案件的触动,才萌生了创作剧本的想法。13岁的杀人犯杰米,不仅仅是荧屏上的一个角色,更像是一面时代的棱镜,折射着Z世代少年被数据洪流重塑的精神染色体。在每则社交媒体跟帖的厌女宣言下,在每句煽动性极端言论的点赞中,千万个杰米的镜像碎片正在像素海中浮沉……

本文围绕英剧《混沌少年时》展开,详细介绍了剧情内容,包括四集不同场景下的情节和人物表现。同时,分析了剧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失能、家长失职以及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影响。该剧通过真实案件改编,让观众看到了Z世代少年在数据洪流冲击下精神世界的变化,引发人们对下一代成长环境和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原创文章,作者:星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7376.html

(0)
星河星河
上一篇 2025-03-29
下一篇 2025-03-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