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2日,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走进首都8所知名高校进行励志宣讲活动,多位残疾人分享自身经历,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活动引发强烈反响且该报告团此前已多次进京宣讲获得广泛好评。
在3月19日至22日这段意义非凡的时间里,一场充满正能量与希望的活动在北京各大高校火热开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携手主办的“弘扬正能量、奋进新征程”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首都高校励志宣讲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报告团的足迹遍布了北京的多所知名高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一共8所高校。他们面向3000余名师生,用一个个真实而又震撼的励志故事,叩开了师生们的心扉,在校园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羌族女孩刘敏,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分团成员,以“破茧 生长”为主题,开启了她的励志宣讲。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她不幸致残,曾经一度陷入迷茫与无助的深渊。然而,她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重拾信心。她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功获得了南京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工作,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先后荣获“最美大学生”、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等40余项荣誉。刘敏认为,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去经历、去沉淀、去蜕变。她还说:“真正的破茧不在于挣脱某个具体困境,而是获得持续蜕变的元能力。”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叶莹,以“我的人生‘四逆汤’”为话题,和大家分享了她面对人生这场“逆旅”的感悟。在豆蔻之年,她因病致残,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接纳自我,向阳生长。她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基金课题,还参编中医类教材、专著十余部。叶莹感慨道:“风雨是成才必经之路。无论命运给予你什么,接受它但不屈服于它。”
作家李晓艳身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罕见病,曾经因为身体行动不便而悲痛欲绝。但是,她有着永不屈服的个性和对美好人生的无限希望,支撑着她与命运进行了坚强的抗争。她以写作与绘制石版画为依托,在生活的困境中勇毅前行,最终重获新生。她鼓励同学们要“阳光蓬勃、眼含远方,永远以青松傲寒的姿态面对生活”。
四川残疾人艺术团的彝族小伙博史尼撒,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自己残疾后不断突破自我的经历。上天虽然夺走了他的双眼,却赐予了他灵活的双手。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勇敢尝试,在无数的挫折中坚持前行,通过手风琴艺术,打开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他希望那些和他一样身处黑暗的人,能够在热爱中汲取能量,勇敢地追逐梦想之光。
听力二级残疾人张琳馨,大学毕业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大胆创业。她创办了琳馨钩针编织工作室,致力于推广钩针非遗文化。她还带领多名残疾人通过非遗钩针编织实现了增收。张琳馨坚定地说:“我不会因为大多数的拒绝而放弃自我,线就是我的生活,钩针就是我的梦想,我希望能织出不一样的未来。”
报告团成员们用他们的真实经历,生动地阐释了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师生们的心灵。许多师生纷纷表示,自己深感震撼、深受启发。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薛明珠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关怀。”首都师范大学朱涵洁感慨道:“他们的讲述不仅让我重新理解了生命的价值,也让我对‘不可能’与‘有局限’有了全新的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如何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北京语言大学杨紫萱十分感动,她含着泪说:“当听到老师们在命运的打击下不断蜕变重生的故事时,我泪盈眼眶,倍感振奋。他们在对抗痛苦的过程中所磨炼出的毅力和意志,使得他们燃烧生命,光照四方。”
自2023年以来,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已经先后6次走进北京。他们的足迹遍布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21所首都知名高校,开展了29场励志宣讲活动,共计覆盖2万余名师生。这一活动已经成为在京宣传四川故事、展示四川形象的重要品牌活动,受到了首都高校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本次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首都高校励志宣讲活动,多位残疾人用自身经历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给3000余名师生带来深刻启发,且该报告团自2023年多次进京宣讲,已成为宣传四川的重要品牌活动并获广泛认可。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