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浦江创新论坛 - 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的相关情况,包括论坛的举办时间、地点、主题、出席人员等信息,还阐述了相关领导的致辞观点,以及论坛的议程安排和讨论内容,最后提及了浦江创新论坛的意义和上海市科委的相关举措。
在3月22日这一天,一场聚焦前沿科技的盛会——2025浦江创新论坛 - 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在华东师范大学盛大举行。本次论坛意义非凡,它以“多学科交叉驱动生物混合机器人技术突破 --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为鲜明主题,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精心主办。活动现场可谓星光熠熠,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亲临现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不仅如此,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还有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等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也纷纷参与,大家共同分享前沿智慧,进行着一场跨界的思维碰撞。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叶海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系主任颜志淼共同担任主持人,为论坛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屈炜在致辞中指出,多学科跨界交叉研究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不断为科技与产业创新带来变革性的突破和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上海正快马加鞭地开展未来产业全链条布局,围绕脑机接口、量子计算、6G等细分赛道出台了相关培育方案。而生物混合机器人作为生命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的前沿领域典型代表,能够充分发挥生物系统和软硬件的互补优势。他着重强调,在生物混合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中,要突出产品视角,以产品和应用落地为明确导向,深入探讨生物混合机器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和重大命题;要聚焦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凝练共性问题,仔细讨论技术路线;还要鼓励学科交叉,大胆提出交叉合作的创想,共同营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施国跃表示,华东师大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前沿科技的探索与学科交叉的推动。凭借生命科学、生态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学科优势,学校在智能生物系统、仿生技术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未来,华东师大将持续关注生物混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依托自身学科交叉优势,为这一领域的前沿探索和产业化应用贡献重要力量。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主题报告及圆桌讨论两个重要环节。在主题报告环节,与会的嘉宾学者围绕细胞机器人、动物机器人、羽翼式飞行机器人、类弹簧游泳机器人等生物混合机器人范式,以及人工肌肉、微纳米机器人控制、片上脑机接口、感驱一体化设计等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并从驱动技术、感知系统设计、微生物控制、新材料等方向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学者进一步围绕生物混合机器人领域共性科学问题、跨学科协同机制、技术攻关范式、未来应用场景与产品形态、产业化路径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与讨论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生物混合机器人作为典型的前沿交叉领域,突破了传统仿生学的框架,通过有机整合生物组织、柔性材料与智能算法,在环境适应性、能量转化效率及类生命行为表达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有望重塑人类对智能系统的认知边界,创造出“碳基与硅基共融”的新型机器人。
浦江创新论坛以创新为核心主题,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国家需求,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此次首次以会议季活动的形式,举办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系列论坛,旨在激发前沿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激励跨界融合。上海市科委也将持续优化和完善前沿交叉领域的科研组织范式,在载体支持、资本赋能、场景开放等维度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贯通产学研创新链条,加速突破性成果的落地。
本文介绍了2025浦江创新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的情况,包括论坛的主题、主办单位、出席人员等。领导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对生物混合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性,论坛通过主题报告和圆桌讨论探讨了相关技术和应用。浦江创新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上海市科委将完善科研组织范式,助力生物混合机器人领域发展,加速成果落地。
原创文章,作者:逸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