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工作中,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的项目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南极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阐述了实验方式、辐射计特点及工作体制,还提及实验数据的用途和该实验的重要意义。
根据自然资源部针对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工作的具体部署,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极区冰冻圈主被动微波探测技术”,于近期成功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南极开展的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为南极冰盖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次实验采用了一种独特且科学的方式,将机载航空实验与冰面点测实验有机结合。科研团队借助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对南极典型区域冰盖内部层的辐射亮温进行了细致观测。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成功实现了对南极冰下温度分布的遥感探测,让我们对南极冰盖的内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是由空间中心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它具备诸多先进特点,拥有瞬时超宽带的特性,能够同步观测从超高频到L波段的连续电磁波频谱;采用实时两点定标技术,通过开关实时切换Cold - FET低温宽带噪声源和匹配负载,实现对系统高低温两点定标;还具备射频干扰检测功能,能有效排除外界干扰。同时,高采样率、高精度数字谱仪的运用,使得对冰盖内部层辐射亮温的层析测量成为可能。
为了让辐射计能够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发挥最佳性能,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努力。他们专门研制了两套工作体制的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其中,机载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配备了独立供电和惯导系统,具备全自动运行能力。它采用悬停方式吊挂在机腹下方,沿着飞行测线对冰盖进行全面观测;而车载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的设备主机则吊挂在雪地车伸缩臂上,操作人员可以在驾驶室内远程控制设备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将与现有的航空和地面冰雷达数据进行深度结合,开展模型修正和反演重建工作。这有望实现对冰下温度、结构、密度等多参数的主被动微波联合观测、科学验证与评价。此次空地联合实验意义非凡,它为我国未来机载和星载平台的主被动微波极地探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为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车载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实物
车载超宽带辐射计雪地车冰面点测实验
本文围绕中国在南极开展的超宽带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空地联合实验展开,介绍了实验背景、方式、辐射计特点与工作体制,以及实验数据的应用和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和进展。
原创文章,作者:Lam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