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98岁的何士环老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她所传承的“满族说部”展开,介绍了“满族说部”的特点、魅力以及何士环老人及其家人、学生为传承“满族说部”所做的努力。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黑龙江省有六人成功入选。在众多入选项目中,相较于剪纸、皮影戏等大众熟知的项目,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98岁的何士环老人和她所传承的“满族说部”,对很多人而言还略显陌生。
近日,生活报记者分别对何士环老人、她的小儿子关万里、学生宋熙东,以及黑河市孙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肖佳楠进行了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满族说部”,以及这位能够用满语完整吟唱“满族说部”的传奇老人。
被誉为“北方民族百科全书”
“口耳相传,讲唱内容全凭记忆”
“‘满族说部’被誉为‘北方民族百科全书’。何奶奶虽然已经98岁高龄,但思路依旧十分清晰。听闻自己当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老人特别高兴,目前正安心休养,准备继续肩负起传承的使命。”电话里,黑河市孙吴县文化馆负责非遗工作的肖佳楠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满族说部”中的“说部”,满语称为“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它以口头形式产生,讲唱内容全凭记忆。最初,人们常借助刻镂、堆石、结绳、积木或简单的形象绘画等手段来辅助记忆。古人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和形象,回忆起相应的故事和事迹。到了清代以后,有了满文,才出现了讲述提纲和萨满祭祀时赞颂祖先业绩的神谕。然而,多数“说部”仍不用文字书写,因为人们认为“说部”属于祖先遗事,若书成文字,恐外泄、滥放流失,这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所以“说部”一直保持着口头传承的方式。
据肖佳楠介绍,由于“说部”是族史,是对本氏族先祖英雄业绩的赞颂,所以讲述人通常是本氏族中的萨满、穆昆达或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人。传承一般在本氏族中有血缘关系的后生中进行,通常是祖传父、父传子。传承方法也是口耳相传、心领神会。千百年来,满族的各个姓氏依靠家族传袭的方式,将祖先英雄史自行传述,并利用谱牒、神本子简要保存下来,保持了传承的单一性。例如,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曾有多位会“满族说部”的老人,但如今只有何士环还健在。
“满族说部”的魅力
“那声音里能听到白桦林的风声,萨满鼓的震颤……”
肖佳楠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到老人展示“满族说部”时的震撼场景:老人端坐在炕头,声音洪亮,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打着富有节奏的手势,将《白云格格》中天神女儿的传说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老人还饶有兴趣地吟唱起满语的《放马歌》,那苍劲的声线仿佛穿透了时光的隧道,让人恍若置身于百年前的宽阔草原。随着老人喉间传出的浑厚音调,满语吟诵的古老传说如松花江水般奔涌而来,那声音里仿佛能听到白桦林的风声、萨满鼓的震颤……
这些年来,何士环一直和小儿子关万里一家生活在一起。据关万里介绍,何士环16岁时从瑷珲嫁到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四季屯村。“我姥爷曾担任过小学校长,在当时属于学识渊博之人,满汉齐通,在家族中很有声望,他能够熟练使用满语。我母亲出生时一只眼睛视力不太好,但记忆力非常好,读过5年书,能用流利的满语进行交流。我母亲从小听长辈讲述‘满族说部’,跟着就学会了,能够完整用满语讲述《音姜萨满》《貉子与獾子》《白云格格》《骄傲的鲤鱼》《黑龙江的由来》《罕王的故事》《天堂之路》等多部‘满族说部’。”
线上、线下开课
“把肚子里的故事都传给后人”
在接受采访时,关万里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关爽25岁时就入选为黑河市级第六批非遗传承人。“我女儿自出生起就和奶奶学习满族语言文化,从小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学习了满族文字、满族口语,经奶奶传承,她可以用满语独立讲述片段式的满语民间故事。”
肖佳楠表示,把肚子里的故事都传给后人,让“满族说部”传承下来,一直是何士环老人的心愿。“由于年纪较大,出行不便,何士环老人将传习场所常设家中或村史馆。每年开展授课不少于四次,至今已开展‘满族说部’培训课程100余次。老人还在线上开了‘何士环老奶奶满族说部讲堂’。”此外,每年都会有对满语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到何士环家做客,其中不乏外国学者。“近年来,县里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四季屯村开展调研,收集整理‘窝车库乌勒本’相关资料存档,出版书籍《白山黑水遗韵——满族传说故事集》,还聘请专业团队为何士环老人拍摄制作了一部跨越四季、50分钟时长的专题纪录片,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了‘满族说部’,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满语原创歌手宋熙东一直把自己当做“何奶奶捡来的孙子”。宋熙东表示,作为满族人,他一直特别想知道自己民族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但他在网上搜索,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文字描述,没有音频资料。“在去黑河采风时,听说了会说满语的何奶奶,她对前来请教的学生充满耐心,可以说是知无不言。之后我用学到的满语歌谣制作发布了《额尔春》《满文十二字头》《巴布哩波布哩》等音乐作品,其中《阿督拉喇乌春》是我跟何奶奶一起合唱的,这些满族音乐作品播放量达几十万次。”
2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士环老人一直心心念念“满语说部”的传承,她坚定地表示:“我把肚子里的故事都传给后人,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而她的这个愿望也正在逐步实现——后辈中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满语吟诵,数字化平台也永久保存着珍贵的影像档案。
本文围绕98岁的何士环老人及其传承的“满族说部”展开,介绍了“满族说部”的特点、传承方式和独特魅力,以及何士环老人及其家人、学生为传承“满族说部”所做出的努力。在老人和众多传承者的坚守下,“满族说部”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有望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