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2025年3月21日在厦门开幕的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相关情况。介绍了开幕式音乐会的阵容、演出曲目,包括新作品首演和经典作品演绎,突出了“新秀荟萃”的代际传承特点,还说明了音乐周后续安排及活动意义。
在3月21日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里,2025·厦门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晚,开幕式音乐会在闽南大戏院隆重举行,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这场音乐会可谓是星光熠熠。在著名指挥家叶聪的精彩执棒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与一众优秀的民乐演奏家携手登台。其中有青年竹笛演奏家范临风、冯天石,青年二胡演奏家闫国威,琵琶演奏家张强教授,青年琵琶演奏家于源春、刘小菁等。他们共同带来了六部跨越古今的精品力作,为鹭岛的观众们呈现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艺术盛宴,充分展现了中国民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象。
本届音乐周以“新时代中国民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由中央音乐学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开幕式音乐会紧密围绕厦门“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的独特城市意象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音乐会上首演了中央音乐学院委约作曲家罗麦朔创作的全新民族管弦乐作品《四季花开》。在这部作品中,锣鼓、琵琶、竹笛与唢呐的声音相互交织、激烈碰撞,生动地模拟出了潮汐涨落的美妙律动,以那澎湃的音浪将鹭岛的盎然春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作曲家张朝的《七彩之和——绿·风之歌》则是从草原的绿意中汲取灵感,巧妙地挖掘和开发民族乐器的音色层次,为观众构建出了一幅辽阔而又充满诗意的音响画卷。
这场音乐会既充分展现了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力,又深情致敬了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历经五十余载岁月洗礼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在叶聪的精妙指挥以及张强、于源春、刘小菁三位琵琶名家的联袂精彩演绎下,重新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独特感染力。民族管弦乐《国风》以古老的《诗经》为源头,巧妙地融入了《梅花三弄》的主题动机,管钟那悠远的回响与乐队的演奏交相辉映,完美地传递出了中华雅乐的精神内核。李博禅的双竹笛协奏曲《热情与冷漠的邂逅》更是以曲笛与梆笛之间充满戏剧性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乐器的创新表达。
与首届音乐周侧重于对传统性的深入挖掘不同,本届开幕式更加突出“新秀荟萃”的代际传承特点。青年演奏家群体在这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十分亮眼。二胡协奏曲《墨梅》是由本届民族音乐周出品人、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创作的。青年演奏家闫国威用琴弓作为画笔,将王冕诗中“清气满乾坤”的风骨巧妙地化作了刚柔并济的美妙旋律。此外,范临风、冯天石等青年演奏家也凭借精湛的技艺,充分展现了民乐传承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本届音乐周将一直持续至3月26日。期间,将汇聚全国11所音乐学院、5所综合性大学以及300余位民乐领域的专家。通过16场音乐会、讲座、座谈会以及惠民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探索民乐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柯扬表示,举办这场活动旨在以音乐为桥梁,“共赴跨越千年的对话,共筑民乐发展的未来”。
最后,在返场曲《鼓浪屿之波》那悠扬的旋律中,这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圆满落下了帷幕。这场开幕式音乐会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周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更以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为新时代民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能。
本文报道了2025厦门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的情况,介绍演出阵容、曲目,体现其对经典传承与创新,突出青年演奏家表现,说明了音乐周后续活动安排及意义,展现了该活动对民乐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aure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qbond.com/archives/3657.html